直銷人理財金律
發布: 2008-06-27 17:29:16 作者: 時臺明 來源: 《華商》

(一)每個想通過直銷實現創業的朋友,除了創業與成長的理由外,莫不希望透過這種運用市場倍增原理的經營模式來創造高度的財務報酬。然而,事實上,講究市場開發與拓展的直銷經營者,也許在經營的過程中賺到了相較于其他行業更高的收入,卻往往因為缺乏理財規劃的習慣和技巧,并不能如自己所計劃或預期的達到財務自由,或者說成功致富的結果。
畢竟,在財務的領域中,賺多少是一回事,能夠留下多少或是創造多少才是關鍵。在理財決勝負的時代里,收入極高但最后卻負債收尾的對象不在少數,而收入一般、卻因精通財務規劃而致富的也大有人在。
直銷人,往往透過比別人更認真、更努力、更付出的壓縮成功過程創造更高的收入,如能掌握理財的黃金定律,根據直銷行業的特點調整理財習慣,學習理財技巧,相信會比其他行業有著更大機會在更短時間獲得成功致富與財務自由的結果。
根據直銷人特有的收入模式與行業特性,以下是直銷人希望獲得成功致富與財務自由的理財金律:
理財金律一 學習與懂得達到財務自由的四項"核心技能"
要獲得"財務自由",其實并沒有想象的那樣困難,但就像完成人生夢想一樣,必須先知道自己的目標何在,要往什么方向去,以及應當將精神和資源集中在什么地方。直銷人的理財也必須掌握四大方向,我們通常稱為四項獲得財務自由的"核心技能"。
1.賺夠多的錢,才有閑錢投資:理財,理財,先要有基本的"財"才能理,如果每個月都是入不敷出的狀況,收入甚至連基本生活都不夠的時候,又如何奢望理財,發揮錢滾錢的力量。
這也正是許多伙伴要來經營直銷事業的關鍵理由,無論兼職還是專職,唯有透過收入的增加才能獲得更多的資金用于投資,當我們處于負債或是沒有多余金錢投資的狀況下,必須先集中力量創造更多的收入。
2.懂得"省錢"之道,而不是將賺到的錢都花掉:賺多少固然重要,但能夠留下多少更是關鍵。對于具有開創性格的直銷人來說,理財最大的障礙往往是不知不覺中就把賺來的錢花掉了,而且根本不知道用到哪里去了。
因此,要能讓自己獲得財務自由,有更多資金用于投資和創造更大財富,關鍵在于將錢能夠留下來,懂得"省錢"和"存錢"之道。
3.精通"投資之道",無論市場狀況如何都能讓投資持續升值:當錢存起來之后,沒有投資擺在那邊就是死錢,甚至在現在低利率的時代,除非年紀很大,必須注重穩定性無法承擔任何風險,否則存"定存",恐怕還跟不上通貨膨脹的速度,導致錢越擺越不值錢,而變成實質"負利率"。
問題是,忙碌的直銷人往往沒有太多時間鉆研投資理財,當聽到要理財的觀念,卻往往是道聽途說亂投資。要么看到股市榮景就跟著投入,缺乏深入研究的過程一下子被套牢;要么因為人情的因素買了未上市的股票,到最后落得血本無歸,直至因此被投資嚇倒,告訴自己沒有"偏財運",還是賺"正財"好了。
其實,投資并沒有想像中的那樣復雜,太復雜或需要太多的投資模式,反而不太適用于直銷族群,因為過大的波動會讓直銷人沒有心思集中于事業的經營和拓展上,甚至往往會因為投資的大起大落而影響情緒。
然而,選擇輕松且不需要花太多時間的投資管道和模式,卻是所有直銷人希望能更快創造財務自由必須學會的技能。
4.懂得"享受金錢":有錢還必須懂得享受金錢,才能感受金錢所帶來的效益,并且有更大的動力創造更多的財富,否則,一直以金錢為價值觀的前導,任何錢都舍不得花,就算再有錢又有什么意義。
大部分人誤認為不用花腦筋也會懂得享受金錢,其實不然,一則許多人是在根本還沒有具備某種程度的財務實力就開始過度使用,結果造成嚴重的財務問題;另外,有些人有了錢卻不知道如何透過金錢提高生活品質,甚至回饋社會創造更大的心靈滿足,其實,這也不算真正懂得運用金錢。
要會賺錢,更要懂得花錢的藝術,懂得享受金錢所創造的意義,才能將財富的效益發揮得淋漓盡致。
理財金律 二"先支付自己"是理財的核心觀念
許多直銷伙伴都清楚的知道,成功者和失敗者最大的不同往往來自"觀念",因為觀念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行為,而不同的行為也就相對導致不同的結果。同樣的道理,要能成功致富自然必須先學習造成結果不同的核心"觀念"。
翻閱所有教授人們理財的書籍和課程,必定都有個同樣的核心觀念,或許用字遣詞不同,但其概念相同,就是"先支付自己",也就是將要理財致富的資金先預留下來,一段時間之后才能發揮積少成多的力量,并且運用于投資及創造理財的"杠桿效應"。
用更簡單的方式來說,一般人理財的觀念為"量入為出",所以其基本理財公式為:收入-支出=儲蓄。
然而,這樣的觀念卻會出現幾個問題:第一,缺乏預算的支出可能會被無限擴大,到最后收入越高,支出越多,也就是賺得多花得也多,其結果是什么,當然是根本沒有儲蓄到任何的錢;第二,當有了些存款時,會減低其風險管理的心理,而在不知不覺中將儲蓄花費在沒有預計的開銷之上,到最后永遠是收支平衡,甚至在缺乏規劃的情況下變成"負債",甚至利滾利、債滾債,越滾越多。
正確的理財觀念,也就是將"先支付自己"的觀念應用到理財上,將自己每段時間要儲蓄的錢先保留下來,也就是改變理財公式為:收入-儲蓄=支出。
這樣的好處,首先是有計劃的"儲蓄",將預計要投資的錢先保留下來,一段時間后也就累積了一筆相當可觀的資金可以用于投資,這也正是最著名的"財商大師"富爸爸系列書籍的作者清崎所說的"富人,先投資后消費;窮人,先消費后理財"。
當然,扣除預定要儲蓄的錢之后,所剩下能用于"支出"的錢會變得非常有限,甚至有時候必須犧牲生活上一些享受或支出,然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不也正是有效抑制浪費,養成讓金錢不在不知不覺中流失的好習慣嗎?
問題是,有些朋友會想:可是剩余可用的錢根本不夠支付生活的開銷啊?
在美國著名理財專家大衛巴哈的著作中,他提出了"拿鐵效應",他以美國每天上班前慣常到星巴克咖啡點一杯外帶的拿鐵咖啡為例,其實,只要改變生活中一些小的浪漫,就能輕松將投資的錢給攢下來,就像我們常說,除了財務自由的對象,否則一般人每個月多個幾千元并不會變得更好過,每個月少個幾千元其實也不會全然過不下去。
尤其是直銷人,我們領得不是固定薪資,當我們用前面的理財公式計算之后,如果發覺自己的支出不足生活開銷,這時,我們不是從預定儲蓄的的額度中扣除,而是透過自身的直接"銷售"或"推薦"創造更多收入,讓整個理財公式變得平衡,這是直銷行業的特性,更是它的優勢所在。
理財金律 三 理財必須仰賴"紀律"作為基礎
就像經營直銷事業一樣,理財高手和一般人的不同之處還在于"自律精神",唯有發揮良好的紀律,才能在財務領域中創造傲人的表現。
怎么說呢?就拿前面"先支付自己"的原則來說,就算訂出每個月要存1萬元的額度,有些人沒有例外的徹底執行,而有些人明明知道應當這樣做,也清楚這樣做了之后會真正創造富有的生活,然而,當他們想要買某樣東西時,總是無法克服心中的欲望,還是忍痛將前面存的錢提出來花掉,其實,這就是"自律"的精神不夠。
這個道理和事業的經營一樣,培養紀律習慣的伙伴,一旦訂出這個星期要拜訪十個客戶,不管自己的情緒狀況如何,不管有沒有其他突發事件,反正該做的和計劃要做的就是徹底執行,不容例外;然而,缺乏紀律的朋友總是明明知道該做,卻為自己找了一大堆的理由開脫,到最后,不是能力輸給別人,而是因為"紀律"的習慣無法養成,終至徒勞無功。
其實,除了儲蓄的習慣如此,深究投資,更會發現"紀律"是核心的關鍵。一般投資人最大的投資障礙就是"貪婪"和"恐懼"兩大心理問題。
因為"貪婪",所以每每當投資已經達到"預期停利點",還想著報酬率應當會更高,總想賣在最高點的狀況下卻變成紙上富貴;等到市場出現非理性的下跌狀況,又因"恐懼"而殺出,造成大量金錢的損失,于是乎,在追高殺低的情況下總是成為投資市場的輸家。
無論是在事業的經營或是投資理財的領域,培養紀律的習慣,透過"自律"發揮最大的執行力,都是重要且必須快速建立的成功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