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治友德|霜降養生 做好三防促健康 調養脾胃很關鍵
發布: 2024-10-23 12:19:13 作者: 佚名 來源: 和治友德


今日霜降
今天我們迎來了24節氣中的第18個節氣,也是秋季的最后一個節氣——霜降。“氣肅而霜降,陰始凝也。”霜降節氣后,深秋景象明顯,冷空氣也越來越頻繁,晝夜溫差變化大。俗話講“霜降殺百草”,霜降過后,植物漸漸失去生機,大地一片蕭索。

霜降時節,養生保健尤為重要,民間有諺語“一年補透透,不如補霜降”,足見這個節氣養生對人們的影響。霜降時節是秋冬氣候的轉折點,也是陽氣由收到藏的過渡,因此,霜降養生需助陽氣斂藏,同時適當溫潤補益身體,可借金氣肅降之大勢,將陽熱一并潛入體內,剛好固護腎精,溫煦腎水。下面,為您推薦霜降養生的注意事項。

霜降三防促健康
一、滋陰潤肺防秋燥
秋燥是整個秋天的特點,到了秋天的尾巴霜降時節,我們能感覺到天氣更加干燥了,很多人出現口干、唇干、鼻干、咽干、皮膚干燥、大便干結等現象。這都是燥邪耗傷津液的特點導致的。滋陰潤肺是秋季防燥的主旋律,要防秋燥,飲食上記住八個字“少辛增酸,滋陰潤肺”。

同時,少吃生姜、蔥、蒜、胡椒、香菜、辣椒等辛辣食物,適當吃點酸,可防止氣散,收斂補肺,生津止渴,可防秋燥。比如秋季時令水果有橘子、葡萄、山楂等,多為酸甜之品,但不能多吃,以防傷胃。除了我們熟知的百合、銀耳、梨、麥冬等滋陰潤肺的食物外,我們需要適當多食溫潤之品,比如板栗、蓮子、山藥、無花果等等,以補脾胃、潤肺腸、防秋燥。

二、適時增衣防寒涼
霜降時節天氣轉為寒涼,這個時候我們不再適合“秋凍”,而是要防秋寒。運動要避開氣溫較低的早晨和傍晚,并根據氣溫的變化適當增減衣物。霜降時節保暖主要在兩方面。首先是頸、肩、膝、足等關節部位的保暖,其次就是腰、胃部的保暖。特別是老年人極易患上“老寒腿”等毛病,最好養成睡前用熱水泡腳的習慣。

如果因為脾胃寒涼而造成腹瀉,可以用艾灸的方式來解決這個問題。艾灸肚臍的方法多種多樣,可將燃燒的艾條直接懸在肚臍正上方1厘米左右,進行施灸,以有溫熱感為宜,每次灸半小時左右。隔姜灸也是現代人經常使用的一種艾灸方法。取一塊姜,切厚片,在上面扎上幾個眼兒,放在臍上,點燃艾炷,在姜片上進行雀啄灸(就像鳥啄食一樣),以感溫熱且舒適為宜。

三、調整心情防秋郁
霜降過后,草木枯黃,落葉繽紛,萬物蕭瑟,這種肅殺的景色容易讓人患得患失,情緒低落,抑郁,嚴重的還可能出現季節性情感障礙。

因此要注意防秋郁,保持積極向上的心態。在生活起居上要早睡早起。早睡能養陰,早起呼吸新鮮空氣,以利肺氣,能使機體津液充足、精力充沛。趁著秋高氣爽,登高望遠,參加一些有益于身心的活動,調好心情防悲秋。也可以參加一些有益身心的娛樂活動,如歌舞、棋牌、書畫、茶道等。

調養脾胃很關鍵
霜降進補,調養脾胃是關鍵。只有脾胃的消化和運化功能足夠強,進補的東西才能真正為人體吸收和利用。中醫認為,健脾補腎益肺的山藥,還有“補而不峻,防燥不膩”的芡實,健脾補腎的栗子,都是此時節的進補佳品。另外,薏米、紅棗、核桃仁、扁豆、黑豆等,也是很不錯的食品。

此外飲食還要忌油膩與暴飲暴食。霜降時節胃腸脆弱,油膩、辛辣等飲食都容易增加其負擔。寒冷天氣容易擾亂脾胃正常運作,影響人體消化與吸收。故此時少食多餐,有助預防和減少胃腸疾病的發生。脾胃不好的人群尤其注意,每天要按時吃飯、用餐時細嚼慢咽;多選擇蒸、煮、燜等易嚼易消化的烹調方法,少吃油炸、爆炒的食物。

兩個穴位防感冒
霜降節氣氣溫驟降,一些人容易著涼后感冒,今天給大家分享兩個穴位,可以預防和緩解感冒癥狀。
1、【迎香穴】
穴位位置:鼻翼旁開0.5寸的位置,也就是鼻唇溝里。
操作方法:可以用雙手食指分別按住迎香穴先順時針按揉1分鐘,再逆時針按揉1分鐘,感覺到酸脹感為宜,每天按揉2次。

2、【合谷穴】
穴位位置:在手背,第1、2掌骨間,第二掌骨橈側的中點處。
操作方法:我們按壓的時候并不是向下按,而是沿著手掌的方向這么輕按。大家可以感覺一下兩種按法酸麻脹痛的感覺。建議每天操作2次~3次,每次1分鐘~2分鐘。


和治友德以“弘揚養生文化、造福人類健康”為使命,經過不斷摸索與創新,結合西方營養學和中醫養生理念,以現代生命科學成果為依據,建立了“飲食養生、行為養生、心理養生”三大養生學說,幫助人們通過三大養生收獲健康。
飲食養生:
通過飲食的調節而達到養生目的
行為養生:
通過有目的的行為而達到養生的效果
心理養生:
通過心理調節而達到養生目的
今日新聞頭條
我也說兩句
已有評論 0 條 查看全部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