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治友德 | 養生理論應用樞要-補法及按摩推拿摘要
發布: 2022-11-04 11:31:49 作者: 佚名 來源: 和治友德

補法通常是針對虛證而設,是“虛則補之”的具體體現,屬于中醫“扶正”的范疇。扶正祛邪是中醫養生治療的兩大原則。疾病過程中,邪正雙方的盛衰決定著證候的虛實和預后轉歸。扶正祛邪就是依據人體正邪盛衰而確立的治則,也是中醫臨床的重要治療方法。

補法是補養人體某一臟腑或幾個臟腑的氣、血、陰、陽虛衰的治療方法,通過藥物的補益作用,使人體臟腑、氣血之間的失調歸于平衡。若正氣虛弱,不能祛邪時,借助補法扶助正氣,或配合其他治法,達到扶正祛邪的目的。常用補法有補氣、補血、補陰、補陽。
臨床應用“補法”必須扶正祛邪兼顧,就養生而言,本篇主要介紹單純的補氣補血、補陰補陽等補法。
補 氣
補氣又稱“益氣”,針對氣虛證。氣虛為虛證中常見的證候,但有五臟偏重之不同,故補氣亦有補心氣、補脾氣、補肺氣、補腎氣等不同。

補氣的單味藥有人參、西洋參、黃芪、山藥、大棗等。其中人參:甘、微苦,微溫。歸脾、肺、心、腎經。大補元氣,復脈固脫,補脾益肺,生津養血,安神益智;西洋參:甘、微苦,涼。歸心、肺、腎經。補氣養陰,清熱生津;黃芪:甘,微溫。歸肺、脾經。補氣升陽,固表止汗,利水消腫,生津養血,行滯通痹,托毒排膿,斂瘡生。簧剿帲焊,平。歸脾、肺、腎經。益氣養陰,補肺脾腎,澀精止帶;大棗:甘,溫。歸脾、胃、心經。補中益氣,養血安神。
穴位按摩推拿
1、氣海
氣海穴是任脈上重要的穴位之一,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2橫指(食指、中指兩指,約1.5寸)。主宰全身之氣,亦可用于治療一切氣疾,有補充元氣,強壯腎臟,從而改善由氣虛而引起的乏力、不想說話、易疲勞、頭暈目眩、自汗等癥狀。

操作方法:可使用手掌根部,順時針按揉100次,令該部位有熱感即可。注意手下與皮膚之間不要出現摩擦,即手掌始終緊貼著皮膚,帶著皮下的脂肪、肌肉等組織做小范圍的環旋運動。飯后半小時做,力度不可過大。
2、中脘
中脘為任脈的穴位,在臍上4寸(食指、中指、無名指三橫指為2寸)。也就是在臍中央和心窩處(劍突下)連線的中點,經常按揉此穴,可以增強脾胃消化吸收能力,溫煦內臟,增加臟腑之氣的流通,緩解因氣虛所導致的不適癥狀。

操作方法:操作方法同上,可使用手掌根部,順時針按揉100次,令該部位有熱感即可。注意手下與皮膚之間不要出現摩擦,即手掌始終緊貼著皮膚,帶著皮下的脂肪、肌肉等組織做小范圍的環旋運動。飯后半小時做,力度不可過大。
補 血
補血又稱“養血”,用于血虛證。血虛證表現為頭暈目眩,心悸怔忡,月經量少、色淡,面唇指甲色淡失榮,舌淡脈細等,當用補血之法。

補血的單味藥有當歸、阿膠、龍眼肉等。其中當歸:甘、辛,溫。歸肝、心、脾經。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阿膠:甘,平。歸肺、肝、腎經。補血止血,滋陰潤燥;龍眼肉:甘、溫,歸心、脾經。具有補益心脾,養血安神之功效。
穴位按摩推拿
1、血海
血海位于髕骨內上緣2寸,當股四頭肌內側頭的隆起處,具有養血活血,調理臟腑血分的作用。血海的氣血旺盛,可以增加脾經的氣血,而脾為后天之本,脾經血液充盛,可以更好地濡養全身臟腑,從而改善血虛體質的面色無華,頭暈眼花,心慌,失眠,手足發麻,兩目干澀等諸多癥狀。

操作方法:按摩時,右手大拇指緊按右腿血海,用拇指腹部或指尖做按壓轉動的動作,同時做順時針滑動,動作要輕柔、均勻、和緩,力度以感舒適為度,每次按摩160次。然后換左手按摩左腿血海,動作要領相同。早晚各一次。
2、脾俞
脾俞屬足太陽膀胱經,位于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取穴時通常采用正坐或俯臥姿勢,由肚臍中作線環繞身體一周,該線與后正中線之交點即是命門穴(第二腰椎),向上數三個椎骨,即是第十一胸椎,棘突下左右二橫指寬處即是。具有健脾生血、養血活血的作用。

操作方法:需找另外一個人幫忙?捎秒p手大拇指直接點壓此穴,自覺局部有酸、麻、脹感覺時,術者開始以順時針方向按摩,堅持每分鐘按摩80下,每次按摩5-10分鐘,每日按摩2-3次。
補 陰
補陰又稱“滋陰”,用于陰虛證。陰虛為虛證中的常見證候,表現復雜,故補陰時要注意區分心陰虛、肺陰虛、肝陰虛、腎陰虛等的不同,針對性進補。

補陰的單味藥有百合、石斛、枸杞子、龜甲等。其中百合:甘,微寒,歸心、肺經,養陰潤肺,清心安神;石斛:甘,微寒,歸胃、腎經,益胃生津,滋陰清熱;枸杞子:甘,平,歸肝、腎經,滋補肝腎,益精明目;龜甲:咸、甘,微寒,歸肝、腎、心經。滋陰潛陽,益腎強骨,養血補心,固經止崩。
穴位按摩推拿
1、太溪
太溪穴位于足內踝高點與跟腱之間凹陷中,具有滋陰補腎,養血清熱的作用。此穴在腎經的經氣最旺。對于陰虛體質的人群,常按摩有滋陰補腎的作用,可緩解由陰虛引起的消瘦、頭暈目眩、口燥咽干、眼目干澀、心慌失眠、五心煩熱等癥狀。

操作方法:按摩時,先用熱水泡腳半小時左右,然后將腳擦干,將左腳架于右腿上,用右手拇指按揉本穴,力量柔和,以感覺酸脹為度。每次按揉10分鐘左右,然后換右腳,每日1次。
2、涌泉
涌泉穴是足少陰腎經的常用腧穴之一,位于足底部,蜷足時足前部凹陷處,約當足底第2、3跖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1/3與后2/3交點上。功能疏通腎精,散熱生氣,排除濁氣,現代常用于治療休克、高血壓、失眠、癔病、癲癇、小兒驚風、神經性頭痛、遺尿、尿潴留等,為急救穴之一。

操作方法:先用熱水泡腳半小時左右,然后將腳擦干,將左腳架于右腿上,用右手拇指按揉,力量柔和,以感覺酸脹為度。每次按揉10分鐘。然后換右腳,每日1--2次。
補 陽
補陽又稱“助陽”,用于陽虛證。補陽法常用于治療畏寒肢冷,神疲嗜睡,面色白,嘔吐清水,下利清谷,筋脈拘彎,肢體關節冷痛,舌質淡,脈沉弱或遲等虛寒病證。

補陽的單味藥有鹿茸、淫羊藿、巴戟天、肉蓯蓉等。其中鹿茸:甘、咸,溫,歸腎、肝經,壯腎陽,益精血,強筋骨,調沖任,托瘡毒;淫羊藿:辛、甘、溫,歸肝、腎經,具有補腎陽、強筋骨、祛風濕功效;巴戟天:味甘、辛,性微溫,歸腎、肝經,補腎陽,強筋骨,祛風濕;肉蓯蓉:甘酸咸,溫,入腎、大腸經,補腎,益精,潤燥,滑腸。
穴位按摩推拿
1、關元
關元穴為人體保健強壯要穴,位于臍下三寸處,為保健要穴,有培元固本、補益下焦之功,凡元氣虧損均可使用。關元穴臨床上多用于泌尿、生殖系統疾患。現代研究證實,按揉和震顫關元穴,主要是通過調節內分泌,從而達到治療生殖系統疾病的目的。

操作方法:平臥,用手掌按揉或拍打關元部位,每次順時針、逆時針各按揉200次,拍打30~50下。每日2-3次。關元穴艾灸效果更佳。
2、神闕
神闕屬任脈。在臍中部臍的正中央。功能培元固本、回陽救脫、和胃理腸,主治泄痢,繞臍腹痛,脫肛,五淋,婦人血冷不受胎,中風脫證,尸厥,角弓反張,風癇,水腫鼓脹,腸炎,痢疾,產后尿潴留等,現代常用于治療胃炎、腸炎、痢疾、尿潴留。

操作方法:平臥,用手掌按揉每次順時針、逆時針各按揉200次,每日2-3次。也可在肚臍處放入炒鹽,外敷姜片,用艾灸灸之。
弘揚養生文化,造福人類健康!健康中國上升為國家戰略,進一步提升人民健康素養水平關系國計民生。讓我們將每個人身心健康的個人夢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有機融合,希望每位讀者都能夠通過《養生理論應用樞要》一書,讀以致用從中受益,身心健康延年益壽,享受科學養生帶來的美好生活。

今日新聞頭條
我也說兩句
已有評論 0 條 查看全部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