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限極:世界衛生日 關注隱性的心理健康
發布: 2021-04-07 15:40:58 作者: 佚名 來源: 無限極

今天是第72個“世界衛生日”。每年這一天,全球焦點都會圍繞于打造健康衛生的世界。
今天聊聊一個更隱性也更不易被察覺的話題——心理健康。一個健康的世界,同樣包含了不可見的心理世界。相比于顯性的生活方式,內在的心理問題往往討論度不高,但近年來,卻已成為影響力日益增大的社會議題。

從知名藝人到青少年群體,以抑郁癥為代表的心理疾病不斷曝光,更讓人心痛的是,悲劇事件也屢屢發生。前不久,一個20歲的中國學霸在美國求學時自殺,讓網友們扼腕嘆息。一個個優秀的孩子,在親友面前陽光又開朗,獨自面對自己時卻又如此無助又灰暗。
在關注健康的身體之外,對于心靈的健康也多一些關懷,內觀自己、理解家人、關心孩子,已經成為我們亟需面對的重要課題。
遺憾真相:超20%青少年檢出抑郁
今年3月,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發布《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19-2020)》,數據顯示,2020年青少年抑郁檢出率為24.6%,其中重度抑郁為7.4%;從小學到高中,隨著年級增長,抑郁檢出率呈現上升趨勢。此外,18歲到24歲這一年齡段的焦慮感最為明顯。而在十年變遷感知調查中,與十年前相比,認為心理健康狀況變差的人居然高達45.9%。

頻頻出現在新聞中的悲劇,同樣揭示了心理問題的普遍性和緊迫性。網紅刑法老師羅翔曾說,人的內心都是幽暗的,但是也許并不是每一個人都能意識到這一點。
正如每一個如你我的普通人,在平凡生活中或多或少都背負著一些心理壓力:或許是上有老下有小、裹挾著房子車子孩子的中年“三明治”生活,讓你有些透不過氣;或許是后輩的競爭和晉升的無望,讓你迷茫于職場;或許僅僅是一些家庭瑣事和無畏的爭吵,消耗著你的熱情;又或許是學業的壓力和父母的期待,讓年輕的花朵們陷入焦慮……
誠然,完全不負重的生活并不存在,但如何平衡焦慮、調節自我,不僅僅取決于天生的性格與心態,更是我們需要后天習得的技能。
健康心態四法則
01 睡眠+運動+健康飲食=健康心理三大支柱

奧塔哥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優質的睡眠、鍛煉、以及多吃水果和蔬菜,可以有效改善年輕人的心理健康。這項發布在《心理學前沿》上的研究,證明了情緒確實受到生活方式的影響。
遠離情緒負能量,少熬夜,邁開腿,管住嘴,養生黨行動起來吧。
02 多接觸大自然

最近,英國《新科學家》周刊發表文章認為,過去幾年里有大量研究發現,增加與大自然的接觸不僅會改善人們的身體健康,同時也有助于加強心理健康,對于注意力、記憶力和創造力等思維的提升也大有裨益。
所以,周末別只宅家里玩手機,約朋友爬個山、逛個公園不香嗎?哪怕抽空到小區樓下吸吸氧?
03 善待自己,警惕“自我厭惡”

對自己長期不滿意,喪失對自我價值感的認同,是造成抑郁癥等心理疾病的一大誘因。健康的心態,首先需要建立在對自己的滿足感、成就感和尊重感之上。
我們該如何克服“自我厭惡”?這是一個具有個體差異性的命題。但共性在于,首先你需要允許自己不那么完美,也接受這個世界的不完美。同時,學習用“優勢視角”去正面肯定自己的進步,而不是以“問題視角”去苛待自己。其次,多和一些欣賞你愛你的人相處,從親密關系中獲得能量吧。
04 少一點質疑,多一些鼓勵

學業壓力大、考試過多、排名過多,是造成青少年心理問題多發的原因。專家建議,父母不能只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要讓孩子多參加同齡人的集體活動,多交朋友,減少孤獨感;還可以多參加體育活動,讓孩子有更強的抗挫折能力。
“成人比成才更重要”。家人是孩子最好的緩沖和后盾,父母和子女之間建立起平等坦誠的交流,能夠給孩子積極進取的力量。事實上,無論是對孩子抑或是伴侶、家人,多一些正向肯定與鼓勵,少一些質疑和對比,都是打造積極親密關系的良方。
4月1日,已故藝人趙英俊生前拍攝的最后一段告別錄像公開,一句“永別了這個世界”讓人潸然淚下。在這段遺言中,憔悴的趙英俊說的最多的一個詞就是“舍不得”。“真的有點舍不得,這個世界真的是很美好。”
我們擁有的健康體魄、生命時光,對于另一些人來說已是奢侈。世界如此美好,愿每一個你我,都能以幸福明朗的心態擁抱它。
今日新聞頭條
我也說兩句
已有評論 0 條 查看全部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