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市場關店?疫情大考下愛茉莉太平洋陷困境
發布: 2020-08-05 12:20:17 作者: 王曉然 孔瑤瑤 來源: 北京商報

疫情下,韓國美妝企業遭受重創。據央視財經近日報道,韓國最大化妝品生產商愛茉莉太平洋集團計劃關閉韓國本土900多家門店,僅保留10家直營品牌集合店。

報道稱,疫情之后韓國化妝品行業整體低迷,韓國最大化妝品企業已決定今年僅保留10家線下直營的品牌集合店,遍布韓國的900多家賣場今年都將關閉。雖然未指明該企業為愛茉莉太平洋,但從畫面來看,鏡頭掃過的為愛茉莉太平洋旗下的蘭芝和夢妝。
就大規模關閉本土門店一事,北京商報記者向愛茉莉太平洋集團官方渠道發送了采訪提綱,但截至發稿前未得到回復。不過,也有消息稱愛茉莉太平洋集團否認了關店消息以及有可能是對韓國媒體信息的誤讀。
不過,從愛茉莉太平洋集團上半年業績看,關店傳聞似乎與其表現不無關系。愛茉莉太平洋集團最新公布的2020年二季度財報來看,集團營業額下降24.7%至1.2萬億韓元,營業利潤下降67.2%至362億韓元。其中,化妝品板塊凈利潤跌幅為67.2%。從品牌來看,AMOREPACIFIC愛茉莉太平洋、Innisfree悅詩風吟、Etude伊蒂之屋、Espoir艾絲珀、AESTURA璦絲特蘭、AMOS PROFESSIONAL愛茉詩銷售額均出現明顯下滑。其中,大眾美妝品牌悅詩風吟季度內銷售額下滑40%,成為該集團下滑幅度最大的品牌。其次是伊蒂之屋,下滑35%。
整個上半年,愛茉莉太平洋集團營業額下降23.4%至2.5萬億韓元,營業利潤下降幅度與第二季度基本持平,約為67%。
在愛茉莉太平洋的長期發展目標中,中國被定為需要主攻的海外市場。1992年,愛茉莉太平洋進入中國,并借助韓國文化在中國的流行,在中國獲得增長快速增長。2014年,愛茉莉太平洋中國市場銷售額一度達到2209億韓元,同比增長26.5%,該增幅比歐萊雅等歐美品牌同期在華銷售額還要高出10個百分點。
除了中國當地市場,愛茉莉太平洋70%的銷售額還來自其本土免稅店。薩德事件發生后,中國赴韓旅行團銳減,加之中國消費者對韓國商品的抵制情緒,韓妝品牌在中國一度遇冷。
與此同時,以資生堂為代表的日系品牌在中國卷土重來,中國本土品牌佰草集、百雀羚和自然堂等也在不斷加大營銷和研發投入,在喜好多變的千禧一代消費者中,韓妝品牌的優勢在逐漸消退。愛茉莉太平洋隨之陷入增長停滯利潤大幅下滑的泥潭。
在2019年,曾經因《來自星星的你》風靡的悅詩風吟就曾關閉了至少90家在中國的虧損門店。當上半年,愛茉莉太平洋營業利潤同比下滑29.7%,凈利潤則同比大跌30.6%。美妝板塊營業利潤下降28.1%,凈利潤下降37.4%。
為扳回局面,2019年下半年開始,愛茉莉太平洋開始緊抓中國市場,不斷引入新品,變革渠道。例如推出針對Z世代的男士彩妝線BeREADY,將高端自然主義護膚彩妝品牌espoir引入中國市場。除了產品,愛茉莉太平洋還在旅游零售渠道和電商渠道加碼營銷投入。2019年7月,雪花秀攜手宋慧喬亮相三亞國際免稅城快閃店。9月,其與阿里巴巴集團合作建立“駐貓辦”,通過與阿里打通大數據,洞察中國消費者的偏好、需求,以便更快速地掌握市場趨勢。2019年第三季度,愛茉莉太平洋業績出現起色,營收出現小幅增長,營業利潤增長42.3%。但這一復蘇節奏被疫情徹底打亂了。
化妝品專家、聚美麗創始合伙人夏天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愛茉莉太平洋無疑是此次疫情中受傷比較嚴重的,歐萊雅、雅詩蘭黛雖然也在疫情中受到了不小的沖擊,但因為有中國市場和電商市場的支撐,業績上還不至于太難看。
“和這些品牌品牌相比,愛茉莉太平洋依賴的主要是中國市場和韓國本地的跨境免稅店市場,這與他們一貫偏保守、重線下的營銷策略有關”,夏天分析認為,2018年以前,愛茉莉太平洋旗下品牌悅詩風吟還能憑借大量開設load shop(路邊店)獲得了超高速發展。但是隨著2018年、2019年中國電商崛起,更多新銳品牌在線上成為主流后,這種重線下的模式反而變成了悅詩風吟的劣勢。所以悅詩風吟也是此次疫情中在中國受沖擊最大的品牌,其單店銷售下降了40%。
他進一步強調,未來美妝業的競爭將在K-Beauty(韓妝)、J-Beauty(日系美妝)和C-Beauty(中國本土美妝)之間展開。眼下,中國消費者自豪感提升,國貨國潮崛起,而且現在新一代國貨品牌確實也做得不錯,搶占了很多市場。不過,目前國貨品牌在高端市場上基本還無能無力,所以雅詩蘭黛、歐萊雅的很多高端品牌暫時還能守住。但愛茉莉太平洋除了雪花秀、赫妍等高端品牌,其余品牌經常在快手、辛巴上持續低價,這也影響了它的品牌形象,愛茉莉在高端市場沒有守住,而在中端市場,它又競爭不過國貨品牌,所以疫情中下滑如此嚴重也是可以想象的。
今日新聞頭條
我也說兩句
已有評論 0 條 查看全部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