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涉嫌傳銷到疑似泄漏用戶信息 云集從Costco學到了什么
發布: 2020-03-12 10:28:56 作者: 佚名 來源: IPO參考

在電商版圖固化多年的情況下,云集曾憑借“會員電商”的模式拼出了一條“血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云集也并不好受。
在電商版圖固化多年的情況下,云集(YJ.NASDAQ)曾憑借“會員電商”的模式拼出了一條“血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云集也并不好受。
云集的業績表現一直不好,2019年5月上市后,也沒有明顯的改善。從2019財年第三財季看,云集第三財季實現總營收為27.731億元,同比下滑10%,環比下滑9.5%,凈虧損為5130萬元。
業績下滑后,云集在資本市場更是一落千丈,上市的發行價為11美元/股,股價最高報18.20美元/股,截至2月11日,股價為3.67美元/股,與高峰時相比跌79.84%。
此前云集又因疑似泄露用戶信息,遭到用戶的投訴。那么本就有著涉嫌傳銷“過往歷史”的云集,在中國電商行業顯得愈發尷尬。
連虧3年盈利遙遙無期
資本市場失望下調評級
對于云集來說,虧損一直是其老生常談的問題。
財報顯示,2016財年至2018財年,云集連續3年分別虧2467萬元、1.057億元、5969萬元。
根據云集發布的2019財年第三財季的業績報告來看,其虧損情況依然未見改善。財報顯示,云集在2019年第三財季實現的總營收為27.73億元,較2018年同期的30.84億元下降了10%;第三季度運營虧損為1.32億元,相較上年同期的7471萬元運營虧損漲幅明顯;第三季度凈虧損為5130萬元,2018年同期凈虧損數據為5360萬元。
云集連續虧損同時,運營開支卻呈現上升趨勢。根據財報數據,云集在2019財年第三財季的運營開支為6.36億元,而2018年同期為5.93億元;銷售及營銷開支為2.78億元,而2018年同期為2.09億元,同比增長33.3%。
云集在2019財年第三財季的運營開支占總營收的10.0%,2018年同期僅為6.8%。
2019年的前三個季度,云集的成本占收入的比例分別為80.67%、77.78%、82.23%,收入成本居高不下也成為了大問題。
雖然在2016年、2017年和2018年云集的GMV整體處于逐年遞增的態勢,但其實際運營卻是不斷“虧損”的狀態。
因此,很多業內人士預測云集未來很難跨越“盈利”這道門檻。
連續不斷、未能見到改善的虧損狀況當然也讓資本市場沒了耐心,在2019年8月云集被摩根大通(JP Morgan)將評級從增持下調為中性。
這以上的種種表現加深了資本市場對于云集的不信任,對于未獲得資本市場認可的云集,又將如何面對自己長期的虧損難題?
涉嫌傳銷轉型會員電商
疑似泄漏會員信息導致退款詐騙
好的商業模式是經得起時間的推敲與檢驗的。
但是,云集所走的“會員電商”模式似乎在“邊緣”試探。公開資料顯示,2015年成立的云集為了拓展市場,實施了激進的超出三級的分銷模式,這也導致了其在經營活動中曾經出現“入門費”“拉人頭”和“團隊計酬”等行為。
因為此模式,云集曾被杭州工商部門以涉嫌傳銷的罪名罰款超958萬余元,隨后,云集在2016年對業務模式進行了整改,將其改到了合規的二級分銷,同時2017年1月份通過“第三方專家論證會”,成功區別于傳銷。
但是,這種“歷史”一旦被打上了“烙印”在短時間內很難“洗白”。
之后,云集又做了調整,向會員電商轉變,像小米、名創優品、網易嚴選等諸多都是Costco“中國學徒”,當然也包括號稱“中國會員電商第一股”的云集。
在盈利模式上,對標的依然也是Costco的會員經濟,做少而精的SKU,不斷提升服務體驗,提升物流速度,降低成本提升產品性價比,這也并無離經叛道之處,都是主流選擇。
不過區別在于,Costco主攻線下市場,云集發力在線零售。對于云集來說,學習先進的商業模式,不僅要學其“表”,更要懂其“里”,但是云集的學習能力實在堪憂,整體表現并不理想。
發力線上的云集卻被消費者質疑泄漏用戶隱私,以至于出行退款詐騙,消費者上當受騙。根據《中國消費者報》消息,2019年8月23日,張女士收到一通電話,對方聲稱是云集客服,告知張女士在云集平臺購買的黛珂護膚品存在質量問題,化妝品檢測機構要求返貨返款給消費者。張女士將信將疑,卻最終還是被騙6965元。
對于云集來說,不論其商業模式是創新還是“照貓畫虎”,都應該有其自己的核心競爭力,畢竟在會員經濟的路上,阿里、京東、拼多多、小米、網易等電商平臺各有特色,云集并無明顯優勢,論生態不如阿里京東,論性價比不如拼多多和小米,論氣質調性不如網易。
今日新聞頭條
我也說兩句
已有評論 0 條 查看全部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