擔心吊銷直銷牌照?別慌,進了信用黑名單還可以……
發布: 2019-02-26 11:59:39 作者: 佚名 來源: 晨訊直銷邦

繼商務部透露出將建立直銷企業和主要從業人員信用黑名單制度、加快構建以信用為核心的直銷行業監管體制的消息后,信用監管引發了業內的熱烈討論。與之前相對“溫和”的懲罰舉措相比,新的監管體制一旦出臺,違法違規嚴重的企業,將會被列入信用黑名單,甚至會面臨吊銷直銷牌照的風險。
信用修復機制,各地在實踐
那么,是不是企業一旦有信用污點,就再也不能從黑名單中出來?
日前,山東省市場監管局局長、黨組書記張永霞在接受媒體專訪時中提到,將積極回應企業關切,啟動信用修復機制,符合條件的企業可申請移出嚴重違法失信企業名單。
信用修復機制是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指信用主體在一定期限內主動糾正其因非主觀故意因素導致的失信行為,按照一定條件,經規定程序,獲準停用或縮短失信行為記錄使用期限,重建信用的過程。可見,信用修復對于不是主動“犯錯”的企業來說,給了他們一次改過自新的機會。
浙江省于今年也制定了信用修復管理辦法。今年年初新出臺的《浙江省公共信用修復管理暫行辦法》指出,原則上滿足三個條件,不良信息主體有望從“黑名單”上退出。
四川省已經發布《關于建立嚴重違法失信企業信用修復機制的通知》,其中明確,被列入嚴重違法失信企業名單的企業,如果符合信用修復條件,可以自主申請移出“黑名單”,不用再等5年。
海南省新聞辦在2月14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正式發布了中國(海南)自由貿易試驗區第一批制度創新案例,其中就有商事主體信用修復制度。
目前,信用修復就已有成功實施的案例。江蘇省相城區市場監管局對納入市場監管領域信用“黑榜”的某醫療器械公司進行了信用修復。這是自今年1月江蘇省市場監管局發布《關于開展市場主體信用修復工作的實施意見》以來,蘇州市完成的首例信用修復案例。
打造“有進有出”的信用黑名單
有了信用修復,就等于給了失信企業一個重塑信用的機會。在實施信用懲戒的同時,市場主體也同樣會有要求建立自我糾錯、主動改過自新的社會鼓勵與關愛機制的需求。有專家表示,一朝失信、一生受限,不應該是社會信用體系的本意,因為失信成本并不與失信懲戒的威懾力永遠成正比。打通黑名單退出機制,打造“有進有出、上了能下”的信用黑名單,激勵企業主動自我糾錯,既是救贖,也是止損,是構建自主自新信用修復機制的一次試新。信用修復機制建立完善起來,將更有利于規范經濟主體經營,優化營商環境,有益于保證失信懲戒法治化,推動完善社會信用體系。
信用修復須有標準和規范
而對于即將迎來新監管時代的直銷行業來說,直銷信用監管機制或會從現在的“有進無出”,到“有進有出”,后面還將發展到“出了還能再進”的階段。這既給到拿牌企業警醒和震懾:直銷牌照并不是免死金牌,一旦觸碰法律法規底線,照樣會面臨被摘牌的命運;又在建立退市機制的同時,激勵企業主動糾錯,激發市場活力。這都顯示出行業監管在不斷符合社會及市場發展的需求。
不過,信用修復機制的前提是要有相關的完善健全的標準補充說明,不能讓企業認為即使被列入黑名單后還能被移除,“洗白”太過容易,會助長其僥幸心理,讓其不將信用監管當做一回事。有專家認為,信用“污點”修復應設多重標準,有“分級機制”,建立合理的信用修復機制,讓市場有序發展。這些都需要市場進一步實踐來探索。
在直銷監管不斷強化完善的今天,我們可以期待更好的機制到來。
今日新聞頭條
我也說兩句
已有評論 0 條 查看全部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