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權,不該成為碰瓷直銷的投機行為
發布: 2019-02-02 13:43:36 作者: 佚名 來源: 直銷門戶網

2018年末、2019年初,是個多事之“秋”。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從中興事件、華為事件,乃至后來發生的權健事件,無一不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熱議,此起彼落,好不熱鬧。
由權健而起的行業地震,帶來了不少局外人的關注,搞得人心惶惶,乃至如今仍余震不斷。渴望維權的消費者們似乎終于有了發聲的情景與場合,但眼下的這股熱潮,在部分心懷叵測的人眼中,卻變成了從天上掉下來的餡餅,而這也間接導致了目前的中國直銷企業,成了最近這一段時間被“碰瓷現象”糾纏的高發地。
維權不是碰瓷,更不是投機
我曾因輕信他人做過將近四年的傳銷,當我了解到眾多傳銷黑幕,深知其危害無窮后,便開始義不容辭地從事反傳銷工作,主要是幫助陷入傳銷中的一些受害者,負責去解救他們或者去做心理輔導,讓他們有正確的價值觀,認識到傳銷的危害。
后來,在反傳的道路上,我也慢慢接觸到了“直銷受害者”這個特殊的群體,開始幫助直銷受害者進行維權,也因此成立了中國直銷維權投訴中心這個專門為直銷經銷商發聲的平臺。
從中國直銷維權投訴中心受理的投訴情況來看,直銷行業中投訴維權的大致來自于五類人:第一類是對直銷事業充滿熱情,投入了不少的精力、人力和物力,但最后沒有掙到錢,血本無歸,導致身邊的親人朋友關系不好甚至決裂,這種人維權決心是最大的;第二類是服用了產品之后覺得產品沒有效果,想退款的;第三類是因為家屬強烈反對,扛不住家庭各方的壓力無奈放棄,因為已經投資所以想挽回損失的。第四類是被人帶去聽課,一路畫夢想打雞血,甚至親情綁架或者道德綁架,一時沖動投了錢,但是回去冷靜下來又后悔的。
第五類所謂的“維權者”是指曾經使用過直銷產品,并渴望借助時勢這股東風,通過碰瓷和敲詐的手段,來從企業那里為自己謀取不義之財的“投機者”。更有甚者,已經在這個領域獲利的,還想賺到更多的錢,于是,碰瓷或是借機敲竹杠就順理成章地成為了他們的賺錢手段。
近些年來,隨著消費者維權意識的提高,“維權過度”的現象也時有發生,有的消費者不僅索要巨額的精神損失費,還向經營者索要“新聞保密費”以此謀獲私利。如今,自媒體盛行,人人都是麥克風,人人都是攝像機,但互聯網不是法外之地,我們希望直銷企業當碰到趁機碰瓷的消費者時,不要有破財免災、給“封口費”的想法,而是要通過法律的手段來徹底杜絕這股歪風邪氣的乘勢滋長。
維權亂象,塵土飛揚
目前,我了解到的碰瓷事件多來源于以下這三個方面:
第一,退換貨事件:
一些消費者、或者是已經做別家的加盟商,手里還有余貨,因為已經超過了一個月甚至更長時間的退貨期限,以向監管部門投訴舉報、向媒體曝光的方式要挾當地經銷商甚至公司進行全額退貨。
第二,原經銷商要挾:
原經銷商因為違反了公司的守則制度被除名,這本是企業維護合規經銷商免受侵害的一種制度約束,但此時此刻,這些被除名且懷恨在心的不良個體對此進行了“利用”:組織煽動一些人員,建立微信群qq群,以聯名的方式,以提供所謂公司制度、會議視頻、利益輸送關系等信息,主要目的是對媒體進行曝光、利用輿論給企業和地方監管施壓,以達到他們敗壞企業名稱的目的。
更有甚者以“先禮后兵”的說辭,先與公司談判,美其名曰挽回其損失,實際是一種訛詐的方式,談判不成便將陣地轉移到網絡抨擊。
第三,少數不良媒體:
以蹭標題、蹭熱度的方式,對直銷企業實施網絡暴力,還有些人使用出“一石二鳥”之計策:即先是獲取個別地區的客戶情況,以幫其有償退貨的方式,要求他們提供會議視頻、所謂制度等內容,再而撰寫負面隨時“換取正面”新聞。更有極端情況將收集到的信息搖身一變,成了投訴人或者舉報人,給地方監管施壓,真正的達成了綁架監管、要挾企業的目的。有的企業甚至收到過短信威脅,如在某日某日不解決問題便在某某媒體上公布真相。
大部分直銷企業都是啞巴吃黃連,有苦難言,只得與敲詐者妥協,淪為刀俎之上的魚肉。
碰瓷眾生相
這幾天,我遇到或聽到過的幾則“碰瓷”事件,說來,聞者皆觸目驚心。
其一,因直銷產品得了胃腸炎
2018年冬,經銷商王軍(化名)向飽受腸胃問題困擾的小李(化名)推介了某天津直銷企業生產的產品,說是吃了這個產品他的腸胃就可以得到明顯改善。
而后,王軍拉小李去他們的工作室聽課。去了幾次,小李說自己被“洗腦”了,買了一萬多塊的產品。吃了半個月后,小李覺得自己肚子難受,去醫院檢查結果說是得了胃腸炎。小李在后來一分析,說“主要是吃了這個公司的產品出現的問題。”
小李的維權要求如下:第一,將他用于購買產品的的本金退還。第二,賠償治療費用及精神損失費共計四萬元。以上若不同意,小李聲稱會找律師告該直銷公司的不法行為。
事實上,這類消費者買了直銷企業的產品,說吃出了毛病,要求企業賠償,其實還有可能他們在吃直銷產品的同時還在吃其他的東西,單純地把責任推給直銷企業,并不合理,也不可取。
其二,四年后舊事重提,不忘“訴訟時效”
經銷商阿晨(化名)也是最近冒出來的維權者之一。他反映稱,在四年前,他受人蠱惑花了兩萬元買了某山東直銷企業的產品,使用后發現沒有任何效果。現在,他倒是想起來了申請售后維權,打算向企業索求賠償當年購買產品所花費的兩萬元,不然就找媒體曝光。值得企業慶幸的是,他似乎忘記算上這四年來的“利息”。
的確,有一部分維權者在幾年前買的直銷產品,現在連瓶子都找不到了,當時沒有反饋,如今卻來找公司說產品不好用,或者沒有效果,要求退款,有的還要求幾倍于本金的精神賠償,不給就找媒體進行曝光。
其三,如此維權,切莫“龍”行天下
經銷商李龍(化名)在去年11月成為了某東北直銷公司的會員,投資了三千塊,不久后,其家人發現李龍購買的飲料產品中有“死老鼠”味,于是,李龍便向公司要求三十萬元的賠償,該企業不予理會。很快,李龍就帶著自己的家人和朋友去該公司門口拉橫幅,采用近乎暴力的形式去該企業某分公司處抗議,逢人便講該公司壞話,企業不堪其擾,一星期后選擇“私了”。
有的經銷商投了幾百、幾千塊錢,卻要求企業幾萬、幾十萬的賠償,完全把自己作為一個弱勢群體博取大眾的同情,如果企業不從,就去企業大鬧,甚至拉條幅,捏造自己被打的視頻,或者跑去政府機構去鬧事,給政府施加壓力壓,這是直銷企業最不能承受之重。
其四,賊喊捉賊,上下勾結
下面這則碰瓷案例,是我從某當事經銷商那里聽說的。團隊領導吳強(化名)與自己的經銷商互相勾結,敲壞了一家又一家企業,且這招屢試不爽。
去年年初,該團隊進軍某廣東直銷企業,前面幾個月相安無事,后來有一天,團隊領導就突然跑路了。經銷商一起向公司投了錢,但是這個費用打給了團隊領導,并沒有到達公司的賬戶。這個時候,團隊領導人吳強開始玩起了失蹤。于是,大批經銷商就向企業要錢,這家企業沒得辦法,只好照辦。
當經銷商要到錢后,便和“失蹤”的團隊領導一起分贓。其后,團隊領導吳強又帶著團隊離開這家公司,加入另外一家直銷企業,繼續故技重施。
其五,微信群化身“電子長城”,狼煙四起實則游戲諸侯
隨著微信群使用率的普及,微信群傳播快的優勢被不斷放大,這于無形中給一些以個人利益為出發點,利用微信不斷散布謠言的人以可乘之機,現在這股勢頭已經蔓延到直銷領域,比如《某某公司的真面目》、《受害者張某某的簡歷》等不實報道就給行業造成不小的負面影響。
《某某公司的真面目》作者曾是這家公司的經銷商,購買過該公司7000元產品,因自身原因,業績始終不理想,這家公司也已同意退貨。此后他在從事其他生意時,由于自身經營不善,生意虧本,轉而通過外借大量高利貸來填補資金缺口,最終債臺高筑,一時無法償還。在這種情況下,他采取“移花接木”的方式,在微信群中發布謊稱是之前從事直銷導致他債務纏身,生活無望,并讓該公司賠償他巨額經濟損失。
另一篇《受害者張某某的簡歷》一文,是受害者講述自己老公加入某某直銷公司之后傾家蕩產,無法償還信用卡,并與之離婚的事。經記者多方了解,該女子老公的確從事直銷,但并非債臺高筑,傾家蕩產,而是憑借自己的努力和直銷平臺的優勢,一步步穩健經營,徹底改變之前生活窘迫的原貌,實現了人生轉折。而該女子之所以發文誹謗某直銷公司,是因為和自己老公感情破裂,導致離婚,這完全是其自身及家庭內部問題,與文中所言是某直銷公司導致其家庭破裂,妻離子散等說辭有嚴重出入。
“維權者”們策馬奔騰,攪得當下的中國直銷行業一片塵土飛揚。
我們一方面應正視直銷行業自身發展中存在的不足,同時也應給予行業足夠的支持,凈化媒體環境,給直銷發展提供一片良性的成長環境。
結語
消費者向有關機關舉報、控告,向社會、媒體曝光的行為,既是一種監督行為,也是一種維權手段。對于遭到了虛假宣傳或忽悠,被道德綁架、親情綁架而淪為直銷難民和受害經銷商的朋友,他們合理的維權與投訴,我們當然是要大力支持的;而對于一些打著維權的旗號借機敲詐直銷企業謀取不義之財的,利用媒體來為自己謀福利的人,我們則顯然是不會支持的。
雖說當下的直銷行業是有些人看來是“東家起火,西家冒煙”,但我希望有“趁火打劫”念頭的人請牢記:不要把這種“投機”行為當成是一種快速致富的智慧,真正的智慧不是申飭,不是中傷,不是游走于法律灰色地帶的見風使舵。所以,各位,請不要趁機碰瓷直銷企業,不要有渾水摸魚和順手牽羊的打算,莫伸手,伸手必被捉。
今日新聞頭條
我也說兩句
驗證碼: |
已有評論 0 條 查看全部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