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牌難求”到“吃人執照”,直銷牌照究竟怎么了?
發布: 2019-03-11 16:01:53 作者: 佚名 來源: 第一直銷網

直銷牌照不是“吃人執照”,但它也不應該是免死金牌。直銷企業應當愛惜自己的羽毛,讓直銷牌照發揮它應有的價值,而不是淪為保護傘、斂財道具。
1月8日,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公安部、民政部等13部門聯合發布了《關于開展聯合整治“保健”市場亂象百日行動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
《通知》明確指出,嚴格直銷行業市場準入,暫停辦理直銷相關審批、備案等事項。


商務部副部長王炳南表示,商務部將嚴格直銷準入,暫停直銷經營許可審批,暫停產品和網點備案。同時,深入開展摸底排查,對直銷領域的傳銷要嚴格查處,該取消備案的取消備案,該撤銷網點的撤銷網點,直至吊銷直銷牌照,涉嫌犯罪的,移送公安機關處理。
這是直銷立法13年以來,第一次出現暫停直銷牌照發放的情況。
“權健事件”后,直銷行業成了眾矢之的。曾經以一篇《疫苗之王》刷爆朋友圈的獸爺,也將槍頭對準了直銷,并稱直銷牌照為“吃人執照”。
從“一牌難求”到“吃人執照”,十多年來,直銷牌照究竟經歷了些什么?
第一張直銷牌照
中國的第一張直銷牌照誕生于2006年。
但直銷進入中國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紀80年代末期。
1990年11月14日,美國雅芳經廣州市政府批準,在廣州設立了第一家中外合資的廣州雅芳有限公司,開始從事直銷經營。至此,直銷正式從國外傳入中國內地。當然,那時候還沒有“直銷”這個詞,這種經營模式尚被叫做“傳銷”。
雅芳之后,國外許多魚龍混雜的傳銷公司紛紛登陸中國,國內也涌現出了一大批傳銷公司,中國傳銷市場日益混亂。那時候,相關法律法規還不健全,發展下線和多層次計酬成了很多人的“發財經”。
到了1998年,幾乎所有的省會、沿海大中城市都有傳銷公司在活動,公開資料顯示,當時的傳銷公司至少有2600多家。那時,國內遍地都是金字塔式騙局,給當時的中國社會與經濟造成了嚴重的危害。
1998年4月21日,國務院發布《關于禁止傳銷經營活動的通知》,下令“禁止一切形式的傳銷活動”。包括安利、雅芳、玫琳凱、完美等規模較大的外商投資直銷企業,全部停止了直銷經營。而以天獅為代表的一批內資企業也開始轉戰國際市場。
但中國市場潛力巨大,盡管政府實行了“一刀切”,直銷企業和從業人員卻從未真正放棄過這個市場。
轉機出現在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并承諾3年內開放直銷。2004年2月,包括安利、雅芳等直銷巨頭在內的美國商會代表團到達中國,敦促中國履行WTO約定,盡快制定直銷業法規,使直銷合法化。
2005年9月,《直銷管理條例》和《禁止傳銷條例》由國務院正式出臺,并在當年開始實施。直銷和傳銷至此被區別開來,“直銷準入制度”也成為了行業步入法制化的標志之一。
依照《直銷管理條例》規定,直銷牌照是企業能否開展合法直銷業務的一個通行證,也是直銷員開啟正規直銷事業大門的一把鑰匙。
2006年2月22日,中國第一張直銷牌照誕生,拔得頭籌的正是首家正式進入中國直銷市場的美資企業雅芳。
13年91張直銷牌照
到今天,商務部一共發放了93張直銷牌照。其中,蟻力神已破產,大連珍奧的直銷牌照在2006年就被收回。因此,當前具有直銷資格的有91家企業。

(以商務部直銷行業管理官網顯示的批準日期為準)
由上圖可知,商務部在2006年頒發直銷牌照13張,開局勢頭較猛,但隨之又出現階梯式下降趨勢,直到2009年觸底,成為史上發牌數量最少的一年,僅有一張。
第一直銷網觀察發現,截止到2009年,在24家獲牌的直銷企業中,只有7家是內資直企,占比不足30%。那時候,無論是從數量上還是業績上看,外資直銷企業在中國直銷市場上都擁有著絕對的霸主地位。
隨著直銷行業的穩步發展,直銷牌照的發牌數量從2010年開始逐年遞增。
2015年與2016年是直銷行業的黃金年,直銷業績增長迅速,發牌數量也大幅增長。2015年是13年來發牌最多的一個年份,共頒發19張直銷牌照。
2015、2016年,也是內資直銷企業大放異彩的兩年。在兩年間獲牌的35家直銷企業中,只有5家為外資企業,內資企業獲牌數量占比超過了85%。
不過,直銷牌照的發牌數量在2017年出現了斷崖式的下降,由2016年的16張銳減至2張;2018年同2009年一樣,成為了目前墊底的一年,僅發一張。
2017、2018年,也是直銷行業發展較為混亂的兩年。
一方面,打著“直銷”旗號的傳銷活動依然猖獗;
另一方面,擁有合法直銷牌照的企業,也干起了“牌照尋租”等違法的勾當,超范圍經營、夸大宣傳等違規行為更是數不勝數。
2018年4月,國家市場監管總局連發三份文件整頓直銷行業亂象:《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關于進一步加強打擊傳銷工作的意見》(簡稱7號文件)、《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關于進一步加強直銷監督管理工作的意見》(簡稱8號文件)、《市場監管總局辦公廳關于開展查處以直銷名義和股權激勵、資金盤、投資分紅等形式實施傳銷違法行為專項行動的通知》(簡稱9號文件)。
監管收緊,但彼時的直銷行業,從表面上看依然是風生水起、一片祥和的景象。
直銷牌照進入暫停期
不曾想,到了2018年末,“權健事件”猶如一顆原子彈,在行業內外炸開了鍋。一時間,直銷成了人人口誅筆伐的對象。
1月7日,根據天津日報消息,權健自然醫學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實際控制人束某某等18名犯罪嫌疑人已被依法刑事拘留。
隨之而來的,是1月8日,13部門開展聯合整治“保健”市場亂象百日行動。商務部相關負責人明確表態:暫停直銷經營許可審批,暫停產品和網點備案。
直銷牌照,歷來被視為直銷監管的參照標簽。但事實上,在申牌前或申牌過程中,不少直銷企業曾被媒體曝光涉嫌傳銷等違法違規行為,卻依然順利地獲得了直銷牌照。
據南方都市報報道,涉嫌“帶病獲牌”的企業至少有22家,多發于2015年和2016年。
在2015年獲批的19家企業中,有7家企業獲牌前就被曝光涉嫌傳銷違規;
2016年獲批的16家企業中,這一數字為6家;
2012年商務部批準的6家直銷企業中,有3家涉嫌“帶病獲牌”;
在2013年和2014年,帶病獲牌的企業數分別為2家和3家。
按照《直銷管理條例》,申請成為直銷企業應當具備的條件,第一個便是“投資者具有良好的商業信譽,在提出申請前連續5年沒有重大違法經營記錄。”但是,對于“重大違法經營”,條例中并沒有更多可供評判的標準。
拿到牌照后,也不少企業或旗下經銷商借直銷牌照之名行傳銷運作之實。南方都市報的報道指出,依據中國裁判文書網上的公開判決書,至少有12家直銷企業的經銷商被法院判處領導、組織傳銷罪。其中,不乏東升偉業、太陽神、華林酸堿平等品牌公司。
實際上,自從直銷立法以來,直銷企業涉傳事件就頻頻發生,但卻沒有幾家企業受到法律的制裁,最終判決的結果往往是經銷商、直銷員成了始作俑者。
因此,像權健之前能屢次從涉傳案件中脫身的直銷企業并不在少數。
諸多類似情況的出現,讓直銷牌照的性質變了味。所以權健事件后,知名自媒體大V獸爺甚至將直銷牌照稱作“吃人執照”。
吃人執照?
猶記得在2017年前后,行業內的人紛紛預測直銷牌照即將破百。誰曾想,2019年伊始,直銷牌照不但沒有破百,反而被暫停審批了。
直銷牌照向來是稀缺資源,13年91張牌照,平均每年7張,并不算多。而且,2000萬的保證金本就是一塊沉重的敲門磚,將很多中小企業擋在了直銷行業的門外。
但是,從市場的準入門檻淪為了一部分企業違法亂紀的保護傘和收租斂財的道具,直銷牌照確實被一部分人玩壞了。
很多直銷員在發展市場時甚至會說,直銷和傳銷的區別就是一個有牌一個沒牌,換言之,只要有合法的直銷牌照,就不是傳銷。這就好比,駕照到手了,酒駕、闖紅燈、超載等情況就不算違規。這種流氓邏輯進一步加深了公眾對于直銷行業的誤解。
而在“權健事件”中,不少媒體和個人在不了解直銷的情況下,跟傳銷分子一樣,試圖模糊直銷和傳銷二者間的界限,并點名一批直銷企業,認為這些企業和權健一樣,應該被取締。
但獸爺說直銷牌照是“吃人執照”,對那些規范自律、守法經營的直銷企業來說,是不公平的。
凡事有果必有因。直銷雖然脫胎于傳銷,但現今的直銷和傳銷完全是兩回事,只是被有心之人利用才會導致公眾將二者混為一談;另外還有一部分企業仗著自己有直銷牌照,大行掛靠等違法違規行為。
就這樣,直銷牌照成了無辜的“受害者”,里外不是“牌”。
而暫停直銷牌照審批這一政策的公布,讓“權健會不會死”這一話題直接升級為“直銷會不會死”,這時候直銷企業擔心的不再是引火燒身,而是98年的“一刀切”會不會重演。
除了已經獲牌的企業,那些正在申牌的企業更是有苦說不出。截至目前,商務部直銷行業管理官網上,受理公示一欄中,依然有46家企業在等待直銷牌照。
不過,第一直銷網認為,規范是為了更好的發展。直銷不會死,直銷牌照也不會永遠停發。
上述《通知》中明確指出:“嚴格直銷行業市場準入”,這說明,以后,企業想要申請直銷牌照,將變得更加困難。政府對于企業是否有違法違規行為的審核將更加嚴格,這也將很大程度上避免“帶病獲牌”情況的發生。
另外,有直銷牌照的企業也不能再有恃無恐。《通知》中還明確:直銷企業及其分支機構有虛假宣傳、超直銷產品范圍經營、在未批準區域開展直銷業務等違規違法行為的,在市場監管等部門執法處罰的基礎上,撤銷所涉直銷產品備案;情節嚴重的,依法撤銷相應分支機構直銷經營資格直至吊銷該企業直銷經營許可證。
直銷牌照不是“吃人執照”,但它也不應該是免死金牌。直銷企業應當愛惜自己的羽毛,讓直銷牌照發揮它應有的價值,而不是淪為保護傘、斂財道具。
直銷企業、直銷人、行業媒體也無需灰心,誰無暴風勁雨時,只要行的端坐的正,直銷行業必定能守得云開見月明。
今日新聞頭條
我也說兩句
已有評論 0 條 查看全部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