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是大健康新營銷人的生存之道——清華大學李森林教授談學習
發布: 2018-08-25 11:07:39 作者: 佚名 來源: 金士力

2018年8月18日,清華大學繼續教育學院李森林教授,受邀參加金士力秋季市場工作核心代表會議。會上李森林副院長結合《大學》之道,深刻闡述了在大健康新營銷時代背景下終身學習的意義。他指出:在學習型社會中,隨著繼續教育體系的逐步完善,每個人都會擁有多次學習和再教育的機會。天士力·清華大健康新營銷管理高級研修班,就是依據天士力“百年育人”的理念和金士力企業發展戰略,為培養大健康新營銷優秀的管理人才所搭建的高端學習平臺。天士力·清華大健康新營銷管理高級研修班自2014年9月開辦以來,辦學模式已逐步成熟,同時也總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體驗式教學的新思路。

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在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的報告中曾指出:“終身學習是21世紀人的通行證”。根據上述結論李森林先生認為:終身學習需要通過“四個學會”來實現,即學會學習、學會做人、學會共處、學會做事。這是21世紀教育的四大支柱,也是每個人一生的知識支柱。大學之精神在于格物致知,在求知識和求真理。我們不僅要學會學習,更重要的是要學會效率倍增的學習。李森林先生表示:人才培養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統一的過程,而育人是本。人無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針對“人才培養” 李森林先生從止、定、靜、安、慮、得六個關鍵詞展開,指出人才培養機制必須是有方向的、安靜的、思想性的、成之有道的、順理成章的。

“人之所以為學者,心與理而已,心雖主乎一身,而實管乎天下之理;理雖散在萬物,而實不外乎一人之心。”“所謂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蓋人心之靈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窮,故其知有不盡也。是以《大學》始教,必使學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窮之,以求至乎其極。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貫通焉,則眾物之表里粗精無不到,而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矣。此謂物格,此謂知之至也。”《大學》中“格、致”是自己對他人及外界事物的辨識和自我認知,而“誠、正、修”則是針對自己的修行。正所謂“執象而求,咫尺千里”, 心不正則無以修身,而修身的根本在于“誠意正心”,說的是一個人的態度、心態。從知道到做到,從想要到得到,關鍵是要有一顆覺察內在的心,對自己誠實,和真相在一起。講座中李森林先生由古及今、旁征博引、深入淺出,對新時代背景下的學習之道與大學思想精髓進行深度解析,并為大家分享了三種學習方式:一是以經驗為基礎的快樂式學習,用開放的心態實現正向經驗的促進作用;二是圍繞問題為中心的主動式學習,結合實際問題,“像海綿吸水一樣”主動地汲取知識;三是以自我實現為主的體驗式學習,思考學習內容以及背后的東西,爭取學有所得、學有所悟。求知識和求真理作為大學的根本,在《大學》中說得非常清楚:“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李森林先生表示:在知識匱乏、非終身學習年代,學肯定比不學好。但是在今天知識爆炸、亟需終身學習的時代,“為什么”“學什么”“如何學”比“學”更重要。會上,李森林教授引經據典,貫通古今,融匯中外,用鮮活的事例及通俗的語言深刻闡述了大健康新營銷新時代下終身學習的現實與歷史意義。

通過李森林教授的課程,讓我們的思維更加敏銳、視野更加開闊、理念得以提升。同時我們也深刻體會到從未有過的輕松與心靈的純凈。在今后的工作與學習中,我們要深刻理解 “知”與“行”的關系,要學以致用,絕不能紙上談兵。我們要將自己的成長和成功與更多人的幸福鏈接到一起,保持終身學習、心懷一份敬仰,一份尊重,一份理解,一份虔誠。要在大健康新營銷之路上不斷精耕、細耕、深耕,以堅定的意志與信念,推廣大健康文化,發展大健康事業,追求平衡有道,成就金彩人生。
上一篇:天津市委書記陳敏爾,甘肅省委書記胡昌... 下一篇: 金士力2018半年總結暨全員培訓大會
今日新聞頭條
我也說兩句
已有評論 0 條 查看全部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