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哥相對論:憑什么要讓消費者煉就一雙火眼金睛?
發布: 2018-08-22 15:43:31 作者: 佚名 來源: 三生

最近,三文魚成了熱愛美食的“吃貨”們特別關心的話題——不是關心怎么好吃,而是關心還能不能吃。

今年5月,《中國市場上三分之一的三文魚都被青藏高原“承包”了》的報道引發熱議。原因是我們平常叫做“三文魚”的是一種海魚,通常指的是“大西洋鮭”,后來在英文中“太平洋鮭”也被稱作三文魚,但生活在淡水里的虹鱒魚不在此列。海魚自然無法生活在青藏高原,那么“中國市場上三分之一的三文魚恐怕就是淡水養殖的虹鱒魚”了。
虹鱒魚并非不能吃,只是淡水魚寄生蟲的風險比較高,烹飪后食用更放心,而中國人喜歡生吃三文魚,如果誤把虹鱒魚當成三文魚(大西洋鮭),可能有健康隱患。另一方面,虹鱒魚的市場售價比大西洋鮭要便宜將近一半,而這兩種魚做成刺身后用肉眼無法區別,掛上“三文魚”這個名字便有借此提高身價忽悠消費者之嫌。

才過了不到3個月,又一則消息牽動了消費者的神經——《生食三文魚團體標準》發布,虹鱒魚堂而皇之地進入了“三文魚”大家族,也就是說虹鱒魚可以使用三文魚這個名稱進行銷售。雖然規定同時要求標注原料魚產地和種名,但對不了解兩者區別的消費者來說,單單是包裝上“三文魚”三個字就容易引起誤導了。也就是說,消費者得有足夠的物種知識,才能看懂標簽。
盡管團體標準是行業協會和企業自行制定和發布的標準,不屬于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并不強制執行,但標準的制定原本是為了嚴把質量關讓消費者放心,這一次卻讓大家對食品安全的擔心更甚了。

有一年3.15,我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談到一個話題:“建立起消費者信心,市場自然會給予你回報”。簡單來說,企業要做的是努力用品質和服務獲得消費者的信任,而不是讓消費者自己去煉就一雙火眼金睛。
我記得三生在剛剛接觸有機食品的時候,也遇到過市場環境魚龍混雜、良莠不齊的情況。有的商家不管符不符合有機標準都在包裝上打上大大的“有機食品”字樣。那時候,三生在埋頭做好自己的產品,建立從種子到餐桌的七優品質管控體系。大浪淘沙,隨著相關法規的出臺和監管的嚴格,投機者逐漸淡出了市場,而我們已經用品質和口碑贏得了用戶。
拿這次“三文魚”的事來說,消費者最擔心的是食品安全。既然淡水魚不代表一定有寄生蟲,嚴格監控養殖、捕撈、運輸的各個環節,做到公開透明、可追溯、可查詢,有公眾信任的第三方檢測報告,在包裝上進行明顯的標識等等,都有助于建立消費者的信心。難道不比在名稱上做文章更有意義?
上一篇:愛心1+1·助力中國夢 三生公司愛心校園... 下一篇: 三生規范經營,贏各方贊譽
今日新聞頭條
我也說兩句
已有評論 0 條 查看全部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