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哥相對論:改變中國的80后、90后們,看了讓人心服口服
發布: 2018-08-08 13:14:24 作者: 佚名 來源: 三生

現在越來越多的創業者是80后、90后,媒體也很熱衷于報道這樣的消息,翻閱一下近幾年的新聞:
《70后、80后、90后,哪些創業者更靠譜?!》
《中國創業報告:80后是主力軍 90后興趣最低》
《浙江“創客”越來越年輕:平均36歲,80后近半90后增多》
《90后海歸已撐起半邊天 創業追求理性發展》
《那些90后網紅創業者如今該退場了嗎?》
有追捧、有質疑、有觀望,各種聲音,莫衷一是。
兩年前,我曾經寫過《90后真的靠譜嗎?》和大家分享過我對年輕人創業的看法,今天我依然認為:靠譜不靠譜,與80后、90后這些年齡的標簽無關。
今天之所以舊話重提,一來是這個暑假我和孩子們一起學習頗有感觸,二來是不經意間發現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要從100年前的80后和90后說起。
100年前的大師們

(青年魯迅 圖源:網絡)
100年前,也就是1918年,《新青年》雜志上刊發了中國第一篇現代白話文小說《狂人日記》,作者是大名鼎鼎的魯迅,出生于1881年。而這份雜志的創辦者陳獨秀出生于1879年。那個時期,中國大地上開展著一場影響深遠的新文化運動,其中的代表人物,李大釗出生于1889年,胡適出生于 1891年,錢玄同出生于1887年,周作人出生于1885年。還有很多我們耳熟能祥的名字:茅盾、老舍、朱自清、林語堂等等,都是當時的90后。
那是個大師云集的時代,而大師們彼時都只有20、30歲,他們的成就——先不論學術和專業領域,僅僅是“白話文”成為主流這一點,就改變了中國人的書寫和思維方式,一直影響到今天。
如果我們把眼光從文化拓展到科學、技術、政治、軍事等更多領域,改變中國的又何嘗不是當時的年輕人?
今天創業的年輕人們

今天的80后、90后們,也是同樣的年紀。但在有些人看來,他們還稚嫩得很——不要說“改變中國”,甚至連“改變自己”都還不足以擔當。尤其是在很多父母的眼里,不管孩子多大,都覺得他還是一個孩子。
這是因為今天的人不如100年前嗎?也許是越來越少的人敢立大志向。
100年前的年輕人,在那個動蕩的時代里,十幾歲就立志要改變國家。而今天的年輕人,生活在和平與發展的時代里,二三十歲立志要開創一番事業,實在算不得是好高騖遠。
甚至我覺得,這還晚了。我記得我是隨著自己創業,到30歲開始才有比較清晰的意識去琢磨企業文化、戰略規劃這些問題,才有念頭“要做一家受人尊敬的企業”。而現在我們的下一代,十幾歲就有機會立志、有機會通過各種學習和交流,去認識自己、思考自己的人生定位,給自己的未來做規劃——即便此時此刻的思考并不成熟,但是從無到有就是一種跨越。
誠然,立志并不等于成功,但它是良好的開端。不管是20歲還是50歲,與其去糾結年輕人靠不靠譜,不如問一問自己有沒有人生的目標?
今日新聞頭條
我也說兩句
已有評論 0 條 查看全部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