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六大直銷公司宣布中國為最大市場,五家是美資企業
發布: 2018-04-08 11:17:11 作者: 佚名 來源: 直銷邦

近日,歐瑞蓮化妝品(中國)有限公司CEO馬博朗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中國已經成為歐瑞蓮最大的市場,這是繼安利、玫琳凱、如新、康寶萊、優莎娜(葆嬰)之后,第六家宣布中國是其最大市場的國際直銷公司,凸顯了中國直銷的巨大潛力。
一、中國成安利、康寶萊等直企最大市場
中國人口眾多,隨著經濟的增長,整體的消費能力也在增強。可以說,中國是全球成長性最強的市場,不斷地吸引著世界各國直銷企業來到中國扎根。
1995年,安利(中國)日用品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安利(中國)”)正式成立。美國安利公司總裁德·狄維士在2013年中國高層發展論壇上表示:“安利業務遍及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中國是安利全球最大市場。”而據資料顯示,早在2004年,安利(中國)銷售額就已達170億元人民幣,繳納稅款37億元人民幣,那時中國就穩居安利全球最大的市場。
康寶萊(中國)保健品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康寶萊(中國)”)于2005年開始進入中國市場。其2014年第一季度的數據就已顯示,康寶萊中國區以91%的銷售額增長率領跑全球市場。
玫琳凱(中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玫琳凱(中國)”)于1994年進軍中國市場。1995年至2013年這17年間,玫琳凱(中國)以接近100倍的業績增長速度逐漸影響全球,在2013年正式超越美國,成為玫琳凱全球最大的市場。
美國優莎娜公司成立于1992年,在2010年走進中國市場。葆嬰作為優莎娜的全資子公司,扮演著優莎娜通過直銷進軍中國保健品市場的橋梁角色。2017年6月份優莎娜稱,大中華區銷量約占其總額的50%,中國已成為其最大的市場。
2003年,如新(中國)日用保健品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如新(中國)”)進入我們的視線,開啟其在中國的長跑之路。在2016年,大中華區已占如新集團全球業績超過三分之一,并超越美國及北亞成為全球第一大市場。
由以上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市場對許多國際直企的貢獻是非常大的,這也是國際直企選擇進入中國的根本原因與動力。
二、搶灘中國下的政策傾斜
如何適應廣闊而復雜的市場環境,如何滿足差異化的市場需求,這是所有跨國企業進入中國市場都要面臨的首要課題,而上述直企都對這個課題給出了生動的答案。
1.生產政策傾斜
安利(中國),早在1992年,其就在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建立了占地面積14.1萬平方米的生產基地,該基地擁有32條生產線,年產能超過300億元人民幣,是美國安利公司最大的海外生產基地,后為擴大產能,又在附近增建了第二生產基地,并計劃把原來放美國加工的部分拿到中國來加工。
康寶萊(中國)不斷在華開辟新的企業生產基地。1998年,康寶萊(中國)在蘇州工業園區設立生產基地,為中國市場生產粉狀和片劑產品;2010年12月,康寶萊(中國)首個全球原料生產基地在湖南正式成立;2014年9月,康寶萊(中國)第三家工廠落戶南京江寧高科技工業園,用于對原料和產品實施測試和分析。
2016年10月,優莎娜在中國北京的新工廠(葆嬰有限公司新工廠)比預計時間提前兩個月拿到了生產許可證,開始投入生產。據介紹,此工廠僅為中國大陸地區制造產品,提高產能就是為了支持中國地區的銷售。
2.營銷政策傾斜
2017年,安利(中國)打破省域界限,布局全國40個城市群,將城市群的概念覆蓋全國,讓組織架構更趨扁平化;并據此布局線下體驗館、體驗店等設施,配合安利專屬的社交電商平臺及先進物流配送體系,這是安利(中國)為適應中國市場發展的特點所做的營銷上的改變。
玫琳凱(中國)在深耕中國市場多年后,2017年初正式進軍保健品領域。進軍保健品市場的動作背后,是玫琳凱基于直銷模式的優勢對中國市場需求做出的反應。
3.研發政策傾斜
安利(中國)在無錫設立的植物研發中心,致力于融合中醫藥文化與尖端生物科學技術,研究中國的中醫藥原料保健食品,以適應中國消費習慣。
為了更好地滿足市場需求,兼顧全球化與本土化趨勢,維持創新優勢,如新在中國上海
建立了如新大中華創新總部園區,該如新大中華創新總部園區是如新發展史上最大的海外投資。此外,在如新大中華創新總部園區內,針對中國市場還特別建立了一個抗衰老科研中心。
安利、康寶萊等多家國際直企搶灘中國市場的背后,是中國市場的巨大潛力產生的吸引力。對于眾多企業來說,中國仍然是一塊不可錯過的戰略要地,是不能錯過的“香餑餑”,這也是越來越多企業進駐中國的根本動力。而如何適應中國保健品市場的大環境,也是擺在外資直企面前的一個問題。
今日新聞頭條
我也說兩句
已有評論 0 條 查看全部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