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哥相對論:當好一顆螺絲釘,恐怕是最糟糕的工作方式
發布: 2018-03-28 09:57:43 作者: 佚名 來源: 三生

有一回,我去看了公司一個正在裝修的項目。一推門沒找到開關,再一看發現它藏在門后面。走進浴室,浴缸在這頭,開關在里頭。這些雖然不能算是大問題,但是用著不順手,換句話說就是“對用戶不友好”。于是,我把工程團隊找來,把這些不合理的地方提出來,我說:“別偷笑,你們可能覺得這是設計師的問題,其實你們每一個人都不例外。”
設計師沒有想到的事情,負責安裝開關的電工也一樣沒提出來,裝浴缸的人只管把浴缸裝好,至于它是用來干什么的、怎么用,那就與己無關了。一項需要團隊協作才能完成的工作,沒有做好,難道不是整個團隊的問題?
我這么說,一定會有人表示異議,甚至會有人覺得委屈:“各司其職嘛,既然已經把自己的工作做好了,別人的問題為什么也要我負責呢?”
然而,為什么每個人都“做好了”自己的事情,整體的結果出來卻又不如人意呢?是老板要求太高,是顧客太挑剔,還是我們對“做好了”的理解有偏差?
我們從小受到的教育是:就算在最平凡的崗位上,也要兢兢業業當好一顆螺絲釘。這話原本的意思是“愛崗敬業”,把每一件小事都用心做好,而現實卻常常是——每個人都在當好一顆螺絲釘,就是事情沒做好!

喜劇大師卓別林有一部經典電影《摩登時代》,他在里面扮演一個生產流水線上的工人,每天的工作就是擰螺絲。我們恐怕找不到比他更兢兢業業擰螺絲的人了。

不光在流水線上擰螺絲,還趴在機器上擰螺絲

甚至看到所有像螺絲的東西都會去擰一下
至于為什么要擰螺絲,最終的成品是什么樣子,用戶是誰?他不知道,也不關心。這種讓人看得忍俊不禁又覺得心酸的“敬業”,叫做“人的異化”——他真的成為了生產線的一部分,成為了流水線上一顆不會思考的螺絲釘。
這是1936年的電影。82年后的今天,世界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你依然滿足于這樣的工作方式嗎?

今天,我們的社會分工更多、更細,別說是某一個崗位看不到項目成果的全貌,甚至很多企業都只是協作鏈條上的一部分。不了解用戶的痛點和需求,不清楚企業的戰略和愿景,埋頭只干自己的事情,把自己當成一顆螺絲釘,恐怕是這個時代最糟糕的一種工作方式。
假使每個人都這樣,到最后甚至連一顆螺絲都未必能擰好——既然你的協作伙伴也只顧自己的事情而不懂其他,那馬馬虎虎隨便應付一下就行,反正他們不懂嘛!
相反的,當大家都站在全局、站在成果的角度去看待問題, 當每個人都在用這樣的方式不斷精進、不斷為用戶創造價值,當你的身邊個個都是高手的時候,你還能等閑視之嗎?
今日新聞頭條
我也說兩句
驗證碼: |
已有評論 0 條 查看全部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