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品公司“變質”成傳銷組織 傳銷受害者面臨維權困境
發布: 2018-02-22 13:35:09 作者: 李羚蔚 徐建軍 來源: 新疆法制報

去年夏天,李東(化名)在朋友的誘惑下,在位于奇臺縣的中食味道(新疆)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網店項目上投資了5萬多元,購買了該公司多個網絡商鋪。本以為能像該公司承諾的一樣“半年回本,一年翻倍”,沒想到該公司卻突然被警方“打掉”了。
2月1日,記者來到中食味道(新疆)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發現此處人去樓空。
附近一家商鋪老板告訴記者,當地有不少人是該公司投資項目的受害者,去年夏天警方就將該公司查封了。
當日,記者在奇臺縣公安局經偵大隊了解到,該公司表面上是一家銷售保健品的公司,實際上卻是一個傳銷組織。
去年8月22日,奇臺縣公安局接到舉報后成立“8·23”專案組,聯合奇臺縣市場監督管理局在8月23日將中食味道(新疆)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查封,抓獲犯罪嫌疑人張某等6人。
辦案民警介紹,“8·23”傳銷案涉案金額達500萬余元,涉及150余人。
正規公司“步入歧途”
與一般傳銷組織不同,該公司在成立之初是合法企業。該公司是浙江省杭州市中食味道(浙江)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的分公司,一直守法經營,但公司效益始終沒有起色。2017年2月,中食味道(浙江)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下派“核心業務員”劉某向中食味道(新疆)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張某傳授了內地總公司的商業“新模式”。
是什么樣的“新模式”讓一個正規公司“變質”成了一個傳銷組織?
奇臺縣居民鄭凱(化名)在2017年3月接觸到中食味道(新疆)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的“新模式”,投資5000元即可開一家網店成為“會員”,3.5萬元可以拿到7家網店,并升級為“店長”,每個店鋪可以上架3種商品,公司還會送等值的貨物,頭3個月還能返還積分,積分又能當錢在公司進貨和提現。
除了“固態盈利”外,還有“動態收入”,每發展一位“會員”或“店長”會給邀請人提成返利,邀請人的“下線”發展了會員,邀請人同樣能拿到提成,公司給每位受邀會員在內部數據庫注冊信息,后臺程序會將提成自動轉賬至“上線”的銀行卡。
鄭凱投資了幾十萬元,卻發現公司提供的貨物價格奇高無比,一口鍋7000元,一盒口服液2500元,還是“特價”,上百家網絡店鋪的營業額長期是“0”,固態盈利根本無法賺錢。為了回本,他只能將父母和親友發展成“下線”,并讓他們邀請更多人“投資”。
內地總公司傳授的“經驗”讓中食味道(新疆)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的資金在半年內就像“滾雪球”一樣膨脹起來,甚至打出了“年底上市”“全國投資前3000名共享30%分紅”的口號,吸引了更多人。
隨著中食味道(新疆)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傳銷組織被破獲,類似鄭凱這樣的傳銷參與者大多血本無歸。2017年9月,奇臺縣公安局經偵大隊辦案民警前往內地中食味道(浙江)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調查發現,總公司早已關閉,該跨省傳銷組織主要成員也已被當地警方抓獲。
目前,“8·23”傳銷案犯罪嫌疑人張某等6人已被移送至檢察機關。
傳銷受害者面臨維權困境
案件暫時告一段落,只待犯罪嫌疑人受到法律嚴懲,但仍有類似李東這樣處于傳銷“金字塔”最底層、且沒有發展任何下線的受害者,直到案發才知道事件的性質,卻又不知該如何挽回損失。
對此,烏魯木齊市水磨溝區人民法院法官丁磊介紹,傳銷受害者維權有兩條途徑,既可以選擇向公安機關報案,等待涉案款項追繳后返還;也可以選擇以不當得利為案由,對“上線”提起民事訴訟。
“但傳銷案件的結案周期較長,案款追繳難度很大,現實中往往難以挽回損失。”丁磊說,進行民事訴訟追償時,往往也會面臨舉證困難,或“上線”是親朋好友的尷尬情況。
奇臺縣公安局經偵大隊大隊長夏斌表示,傳銷從現實發展到網絡,同時披上了各類“馬甲”。看似防不勝防,內核仍沒有變化,受害者、參與者、組織者都被金錢蒙蔽了雙眼,因此付出一定代價在所難免。大家在遇到看似“天上掉餡餅”的投資項目和疑似傳銷人員時,可以向警方咨詢和求助,在防止自己上當受騙的同時,也可以幫助警方打擊不法傳銷組織。
今日新聞頭條
我也說兩句
已有評論 0 條 查看全部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