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哥相對論:他連續(xù)虧損15年,最后卻改變了一個行業(yè)
發(fā)布: 2017-07-26 09:52:59 作者: 佚名 來源: 三生

7月18日晚,誠品書店創(chuàng)始人吳清友先生在臺北病逝,享年67歲。
說實話,很少人沒聽過“誠品書店”的大名,但很多人可能是第一次聽到吳清友的名字。直到他去世,我們才從一篇篇紀念文章里認識他。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吳清友在接受采訪時說的一句話——“沒有商業(yè),誠品不能活。沒有文化,誠品不想活。”

套用互聯(lián)網時代常用的一句話,吳清友和他的誠品,重新定義了書店。
1989年3月,39歲的吳清友創(chuàng)辦了誠品書店。就在前一年,患有先天性心臟擴大癥的他在香港進行了一次開胸大手術,那是一次從鬼門關走回來的經歷。吳清友后來分享說,這次手術讓他開始思考生命的意義,而閱讀在他的生命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
1995年,遠在大洋彼岸的美國,杰夫·貝佐斯創(chuàng)立了一家網絡書店——亞馬遜。經歷過那個時代的人都有印象,網絡書店是第一批發(fā)展起來的電子商務平臺。相應的,最早受到沖擊的,便是實體書店了。
而誠品,在最初的15年里,都是虧損的。這并非是因為吳清友不善經營。在此之前,他當過老師、打過工、做過銷售,短短幾年時間就在房地產和證券行業(yè)積累了第一桶金。經營書店,吳清友有他的堅持和追求,就像他解讀誠品二字:“誠”,就是一份誠懇的心意,一份執(zhí)著的關懷;“品”,就是一份專業(yè)的素養(yǎng),一份嚴謹?shù)倪x擇。

有意思的是,在互聯(lián)網的沖擊下,吳清友反而找到了讓書店重新煥發(fā)生命力的方法。
2006年,誠品信義旗艦店開業(yè),租下了六層樓,只有兩層賣書。其余的空間,是文創(chuàng)、家居、餐飲等等。通過和商場的復合經營,誠品從一家書店變成了一種生活空間,也實現(xiàn)了扭虧為盈。
毫無疑問,在書店應該堅持文化情懷的人的眼里,誠品的轉型會招來“過度商業(yè)化”的質疑。但是,誠品并沒有放棄文化,它反而成為了一種文化地標,一個心靈憩所。
2015年,誠品在大陸的第一家旗艦店在蘇州開業(yè)。吳清友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說:“經營誠品有一個很重要的意念,是尊重。我們認為每個生命的存在都是值得尊重的。”

就像吳清友在一篇文章中寫道:
我們沒有把書店當成是一個純粹買賣的交易空間。“利”這個字其實對誠品是有兩個不同的意義。利益的利,我認為要利他、利顧客、利社會、利產業(yè)等等,對他人有利。誠品跟傳統(tǒng)書店有一個最大的不同,就是我們在誠品書店的場所空間里面,舉辦了很多文學、藝術、建筑甚至于生活、旅游、烹調等各種活動。我們希望誠品能成為一個平臺,讓創(chuàng)作者和欣賞者,或者是顧客能夠熱情地參與,積極地互動。
我想,誠品吸引人的地方,正是從尊重出發(fā)給每個人帶來的體驗。

這讓我心有戚戚焉。
不久之前,我和幾位員工聊到一個話題,“幸福三生”。
為什么我們要通過“測、調、保、療”,從精準檢測、精準調理、精準保險、精準治療來構建完整的健康服務鏈條?
為什么伙伴們會在生日、結婚等重要的日子里會收到公司的祝福?
為什么三生海外旅游中處處安排了驚喜體驗和學習成長?
為什么要建忠誠人物功勛表彰墻給伙伴們以尊重和榮譽?
……
如果單單從商業(yè)的角度來看,并不一定要這么做。但在我眼里看到的不是一群消費者或者一群事業(yè)伙伴,而是一個個獨特的個體。我們希望用心尊重每個人,給大家?guī)砩陌踩泻托腋8小?/div>
三生要打造的并不僅僅是一個賺錢的平臺,讓伙伴們在這里得到健康、幸福、尊重,這個價值比金錢更重要。
今日新聞頭條
我也說兩句
已有評論 0 條 查看全部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