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門診”到“上市公司” 揭秘以嶺藥業吳以嶺的傳奇人生路
發布: 2016-10-26 16:30:33 作者: 佚名 來源: 界面

“1992年剛辦時就是一個小門診,一位醫生,一張桌子。”如今這家小門診已經發展為以他名字命名的三級甲等醫院。同樣以他名字命名的藥業企業,由當初借款10萬元注冊成立,如今發展為價值近200億的上市公司。
他就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吳以嶺。

吳以嶺,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中醫心血管病專家,中醫絡病學學科創立者和學科帶頭人,兩項國家97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絡病研究與創新中藥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國家心血管病中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絡病重點研究室主任,兼任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副會長、中華中醫藥學會副會長、中華中醫藥學會絡病分會主任委員。
2001年,吳以嶺創建石家莊以嶺藥業股份有限公司,遵循中醫藥“以臨床實踐為基礎,以理論假說為指導,以治療方藥為依托,以臨床療效為標準”的學科規律,借鑒現代高新技術以理論原創帶動臨床療效新藥研發,形成“理論—臨床—科研—產業—教學”五位一體的中醫藥創新發展模式。2011年7月28日,以嶺藥業登陸國內A股市場,吳以嶺成為繼“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之后,誕生的另一位身家過億的院士。
產學研資用的多面手
出身中醫世家,今仍接診
吳以嶺1949年出生于河北故城的一個中醫世家,父親吳世升是地方上很有名氣的中醫,祖孫三代積累了大量的醫學典籍。
年輕時的吳以嶺,原本想學物理,但天不遂人愿,讀高一時趕上了“文革”,他只好中斷學業返鄉隨父親行醫。當時不像現在,病人動輒到醫院打針吃藥,往往是依靠鄉間的醫生抓幾服草藥了事。正是這11年的鄉間行醫生涯,讓吳以嶺積累了大量的一手資料,也讓他有閑暇將家中醫藥典籍通讀理順。
1977年,國家恢復高考,吳以嶺用一個月時間補習了所有高中課程,考上了河北醫科大學中醫系。上大學剛一年,幾個老師覺得他知識扎實,又有多年學醫的積累,就鼓勵他報考研究生。憑著多年的積累,吳以嶺只用3個月的時間就補完了大學5年的課程,并在1979年9月被南京中醫學院心血管與糖尿病專業錄取為首屆碩士研究生。
1982年,33歲的吳以嶺研究生畢業,回到河北省中醫院心血管內科,正式成為一個中醫大夫。

作為共和國的同齡人,吳以嶺今年已經65歲。不過,每周二他都會親自接診,雷打不動。他堅持認為,只有親自診斷病人,才能知道藥效如何。
但比起21年前自己騎個破自行車,蝸居于沒有暖氣的陋室,輾轉各地銷售自己的藥品,現在的吳以嶺,擔子輕了很多。畢竟兒子吳相君和女兒吳瑞在公司做事,管理經營方面大可交給經理層。
五只蟲子,一朝致富
翻開吳以嶺的簡歷,一大串的稱謂中最顯眼的是中國工程院院士這一職務。作為國內絡病理論的創始人,吳以嶺在學術界可謂聲名赫赫。
吳以嶺發現通心絡處方,始于上世紀八十年代。當時吳以嶺在南京中醫藥大學心血管與糖尿病專業讀研究生,在研究與學習中,吳以嶺發現,“活血化淤”是中醫診治這類疾病的傳統方法,但這種方法只關注了血管內血液的黏稠梗阻,而忽略了對病變血管本身的治療。那么,有沒有一個方劑可以改變這種狀況呢?
后來,在一些關于絡病的典籍記載中,吳以嶺找到了破解難題的方法。1982年底,一個治療心腦血管疾病的獨特處方終于問世,吳以嶺把它定名為“通心絡”。
開出這個處方來以后,有的老中醫說:“吳大夫你這開的什么亂七八糟的?一堆蟲子。”這里所說的一堆蟲子,便是現在通心絡配方中看到的水蛭、全蝎、土鱉蟲、蜈蚣、蟬蛻等藥味,另外加入人參、檀香,最后研制而成通心絡膠囊。
但之后給病人的治療效果,卻讓老中醫大跌眼鏡,“通心絡”也逐漸成為治療心腦血管疾病的一劑良藥。而吳以嶺后來逐漸形成的絡病理論,逐步發展為企業最核心、最獨特的競爭力,這不僅體現在新藥研發上,更體現在營銷的布局中。
直到現在,主要用于益氣活血、通絡止痛的通心絡仍舊是以嶺藥業的最主要產品。僅以2010年為例,以嶺藥業通心絡單品銷售收入9.2億元,占主營業務收入的55.86%,是以嶺藥業的看家法寶。
組建銷售鐵軍,從10萬到百億
據知情人士回憶,以嶺藥業的每一步發展,和董事長吳以嶺的相關性非常大。
1992年6月16日,石家莊開發區醫藥研究所在紅旗大街61號正式掛牌營業,注冊資本10萬元。在租來的房子里,田書彥、張慶昌、陳金亮、王蘭芬等一批最初的創業者在吳以嶺的帶領下,完全靠自己的力量安裝化驗室,裝備藥房,沒有節假日,沒有星期天,拿著每月200多元的微薄工資,憧憬著以嶺的未來。
1994年,這家研究所轉變為股份合伙制企業,資本金增加至593萬元,作為法人代表的吳以嶺持股比例超過60%。
1997年,吳以嶺親任銷售部經理,通過樹立學術品牌形象進行戰術營銷,一度被稱為“以嶺銷售鐵軍”。也是這一年,他順利完成第一次創業,將自己研發的通心絡迅速推向市場,研究所固定資產也增加到5000多萬元。
1999年,醫藥研究所已經初具規模,旗下擁有以嶺有限、醫藥研究所附屬醫院、安國市以嶺中藥材有限公司、石家莊開發區建筑安裝工程有限公司4家企業,以嶺醫藥集團正式組建,注冊資本金為6263.4萬元。
2010年,通過股權轉讓和轉增資本金,以嶺集團的注冊資本增至3.6億元,且變更后以嶺醫藥集團為吳以嶺全資持有。及至2011年7月以嶺藥業正式上市,注冊資本已經增加到4.25億元,身為大股東的吳以嶺也多了一個新的稱呼——院士首富,其家族95.67億元的身價,遠遠超過“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2013年福布斯中國富豪榜上,吳以嶺家族以104.9億財富居于第69位。
“知識創造財富”的爭議
如何看待“教授、院士成富豪”現象?社會上褒貶不一。支持者認為,這是“知識創造財富”的成功案例,值得鼓勵;反對者認為,教授、院士就應該甘守清貧、潛心科研與教學,不該“不務正業”。
筆者贊同浙江大學管理學院教授姚錚的觀點:“院士富豪”、“教授富豪”的出現是個正常現象,而且是個好現象。
其實,院士、教授躋身“富豪俱樂部”,已不是什么新聞。早在11年前,種業公司隆平高科上市后,作為名譽董事長、公司前十大流通股東的袁隆平院士持股市值攀升至1.24億,成為A股首位“院士富豪”。2006年在中小板上市的山河智能董事長兼總經理何清華是中南大學教授,2009年上市的首批創業板公司機器人總裁曲道奎是博士生導師,2010年上市的尤洛卡董事長兼總經理黃自偉是山東科技大學教授;此外,聯想集團董事局主席柳傳志,原是中科院計算所的科研人員;清華同方總裁陸致成和方正集團董事長魏新,分別是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的教授。
回顧歷史就不難發現,“院士富豪”、“教授富豪”是科技轉化為現實生產力、與經濟深度融合的必然結果。改革開放之前,我國的科研活動,不管是基礎研究還是應用技術開發,絕大部分集中在科研院所和高校,與實際生產嚴重脫節。為解決“科研、經濟兩張皮”現象,國家開展了大刀闊斧的科研體制改革,鼓勵從事應用技術開發、有志于成果轉化的科研人員、教授走出高墻大院,或深入企業,或自辦公司,為經濟建設服務。吳以嶺、柳傳志、陸致成等作為其中的佼佼者,用自己掌握的技術研發新產品,歷經艱辛,既創造了可觀的社會財富,也提高了我國產業的競爭力,為打造民族品牌做出了卓越貢獻。隨著他們創辦的企業成功上市,這批科研人員“身價倍增”,自然在情理之中。
從現實的角度看,“院士富豪”、“教授富豪”的增加,對于改善我國的企業家生態,引導健康的社會心態,不無裨益。翻看名號不一的“富豪榜”就不難發現,此前榜上有名的富豪,多為地產商、煤老板、酒老板、歌星、影星等。其中許多人曬豪比闊的生活做派,不僅損害了“成功人士”的正面形象,助長了社會的不良風氣,而且誤導了廣大青少年。反觀袁隆平、柳傳志、吳以嶺等科技型富豪,或者不改本色、視富貴如浮云,或者急公好義、扶助后起的創新創業者,或者繼續潛心研發、做強做大、奮斗不止 他們以自己的實際行動,樹立了“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和“富而仁”的成功樣板,必將激勵更多年輕人用知識創造財富、靠創新創造價值。
今日新聞頭條
我也說兩句
已有評論 0 條 查看全部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