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如新真面目:"如新"被做空 到底冤不冤?
發布: 2015-10-09 17:28:50 作者: 佚名 來源: 大眾網

當你打開陌陌、微信、微博等社交軟件的時候,是否也能看到美容神器“如新”的代理廣告或產品推銷鋪天蓋地襲來?是否有人正在向你推薦一份“傻子一年都能掙百萬”的工作?
如今,美國五大直銷商之一“如新”正在遭遇“涉嫌傳銷”的質疑,關于它的真面目,正在一點點地揭開……
黨報連發三文曝光美國直銷巨頭如新 細數其“罪行”

人民日報揭跨國公司如新謊言:實為傳銷涉嫌精神控制
近年來業績大好的直銷公司如新近日陷入“傳銷”風波。2014年1月15日、16日、17日,人民日報連續刊發報道《看“如新”怎樣編織謊言》《看“如新”怎樣攻陷人心》《“如新”在美屢遭處罰》,揭露如新公司虛假宣傳、涉嫌傳銷及利用大型集會“洗腦”,引發廣泛關注。
據調查,如新公司在發展過程中,始終存在著違規操作、違法經營的問題。1月16日,國家工商總局、商務部作出回應,將對“如新”展開調查,核實信息。
如新公司自從1984年創建于美國猶他州之后,對于其經營模式的質疑和調查就沒有間斷過。據了解,在美國,運用金字塔式的多層發展經銷員模式是違法的,美國各地司法機關不斷對如新公司提出指控。
1991年,美國有6個州的司法機關對如新公司展開調查,內容包括其對產品進行虛假宣傳、夸大銷售利潤以及多層發展經銷員。1992年初,如新公司賠錢平息了5個州的指控,包括向經銷人員退還90%貨款、改正宣傳方式等。但康涅狄格州總檢察長不愿意就此了結,他對如新公司誤導經銷人員、進行違法傳銷的做法提起公訴。這位總檢察長在接受采訪時表示:“以金字塔層級形式吸收會員,將盈利主要建立在收取會費、抽成,而不是銷售產品上的經營手法,就是違法傳銷。”這種模式需要不斷吸收會員以支持在金字塔頂部的高級成員,直到整個系統最終分崩離析。在康州,加入“如新”每月平均只能賺到38美元,而如新卻宣稱,成員加入后就可以“經濟獨立”。
1997年,賓夕法尼亞州總檢察長指控如新公司通過一家名為QIQ的分支機構開展傳銷。最后,如新公司不得不關閉了QIQ,但將會員轉到了另一家分支公司,業務實際上如出一轍。這家公司的人員結構是傳銷機構中典型的金字塔形,從上到下依次為鉆石、祖母綠、紅寶石、青金石、黃金及普通會員共6級。
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FTC)也一直對如新公司以傳銷手段進行銷售展開調查。1994年經FTC調查,如新公司夸大產品功效和經銷商利潤,如新公司宣傳資料說,銷售人員年收入“超過6萬美元”,很多人可以獲得超過16萬美元的年收入。但實際上,70%的銷售人員只獲得300美元年收益。最后,如新公司承諾如實宣傳銷售人員實際收入,并支付了123萬美元罰款。1997年,FTC指控如新公司對其減肥、促進肌肉生長等產品進行不實宣傳,如新再次向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交付150萬美元罰款。
2012年8月,斯坦福大學發出一封禁止函,要求如新公司停止在宣傳材料中使用其研究人員姓名,因為該研究人員與如新公司沒有任何關系。
代理洗腦式口傳殺熟 直銷牌照成護身符

如新代理內部資料被質疑“洗腦”
如新在中國推行“無限復制”發展下線會員賺錢的“金字塔”營銷模式,以倍增致富作為獎勵手段,已經涉嫌非法傳銷。
在知情人士提供的一份如新代理宣傳內部材料中,最常見的字眼就是“復制”、“成功”、“百萬”、“迪拜”、“夢想”等。“去迪拜,賺百萬”是很多如新代理的終極夢想。每一名如新代理心中都有一個三部曲的暴富夢,其實已淪為最弱勢群體,空有雞血的力量。
據家住北京東城,正在獨自坐月子的劉小姐爆料,自己的母親代理如新已一年多,而這一年里正是她懷孕期間,但卻對她不聞不問。花了3萬多元買如新產品,一聽家人親戚朋友勸阻她就大罵,稱“用如新的產品能去新世界、不用就是不相信善的力量”,家人懷疑其被“洗腦”,劉小姐流淚告訴記者,自己的母親不但對自己的孩子不管不顧,甚至曾欲押自己的工資卡“貸款”,以此繼續購買如新產品。劉小姐說自己曾也被母親拉去聽過如新的培訓課程,“其實就是給你洗腦,蠱惑你加入他們的團隊。他們通過系統教化,不斷復制傳承,一個人發展四個人,再有這四個人,每人再發展四個,依此類推。每找到一個人加入公司獎勵你20%-25%的利潤,團隊業績等另算。投入以最少計算每人一千,滾雪球發展團隊一年就可以輕松賺取百萬。”
中國反傳銷協會會長表示,不僅僅是如新,現在所謂的直銷行業都非常混亂。盡管取得了商務部的直銷牌照,但是他們的經營模式都是通過組織團隊,發展下線。打著直銷的護身符,其實傳銷才是本質。
股價暴跌 如新正遭遇毀滅性打擊
據外媒報道,《人民日報》的批評和政府部門的跟進調查可能給如新帶來毀滅性的的影響。因為中國區是如新最大的市場,營收占比達到42%。相比之下,該公司在整個美洲地區的這個數字僅為12%。
作為美國五大直銷商之一,如新2003年進入中國市場,2006年獲得直銷牌照,早于玫琳凱等企業。2006年7月22日,如新拿到直銷牌照時,公司負責人曾用“這個消息讓我們備受鼓舞”表達自己的心情。2013年7月,商務部再次批準新增其在中國內地5個省份和30個區縣開展直銷業務。截至目前,如新的直銷區域已覆蓋了中國內地19個省、直轄市和自治區。
如新中國直銷區域的擴大令其在中國的業績大幅提升。數據顯示,如新大中華區2013年第一季度營收為1.757億美元,與上年同期增長90%。中國大陸地區營收增長141%(以當地貨幣計算),與上年同期相比,大中華區事業經營伙伴數量增加91%,活躍賬戶數量增加73%。在包括臺灣和香港在內的大中華地區,如新擁有57780個所謂的銷售總管,占其全球銷售總管人數的一般以上。
在中國爆出這起最新丑聞之前,該公司原本預計其全球營收在2014年將為39億至40億美元之間,同比增長高達25%。
人民日報發文批判后,如新股票在華爾街遭到拋售,兩日跌幅近50%,1月16日暴跌26.41%盤中最大跌幅超40%,盤中因股價波動劇烈四次停牌。
這與兩年前的情況相似。兩年前,知名做空機構香櫞發布報告稱,如新在中國涉嫌非法經營。如新對外稱在中國進行的是直銷,但香櫞認為如新進行的是中國法律所禁止的傳銷。如新股價隨即暴跌,兩個月內股價跌幅超過25%。
直銷?傳銷?二者像孿生一樣并存
像如新這樣在中國獲得占其總收入30%的直銷公司,近年來顯著擴大了它們在中國的市場。這些公司的銷售人員通過賣出產品、招募更多銷售人員而獲取傭金,從而推動銷售的快速增長。中國是安利最大的市場,2012年在中國的銷售額占其113億美元的銷售額的三分之一。康寶萊在中國的銷售額在2013年第三季度同比增長77%,占公司整體銷售額的11%。玫琳凱在中國大陸通過850000名銷售人員,共售出超過十億美元的產品。
事實上,很多家直銷企業基本都遇到過涉傳銷的報道,如新已經不是個案,而是一個普遍問題。
據業內人士稱,在中國,直銷的前提是要有商務部下發的直銷牌照,要有產品,要有店面。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我國法律規定,“純粹的單層次直銷歸為直銷,多層次歸為傳銷(多層次即發展下線式)”。
直銷和傳銷的區別,在中國的法律上界定很清楚,但實際情況是,法律跟市場很不相容,這是中國直銷界普遍的問題。中國的直銷法規,把純粹的單層次直銷歸為直銷,多層次歸為傳銷。實際上,我國多數直銷企業無法規避多層次傳銷。
在國外,95%以上的直銷企業都采用多層次銷售模式,是世界認可的主流模式。但是直銷,尤其是多層次直銷,和具有欺詐性質的傳銷行為,就像一對孿生姐妹,一直并存在市場上。所以,中國在制定直銷法律時,最終沒有在法律上確認多層次模式的地位。中國直銷企業為規避法律風險,采取了很多適應辦法,比如多種銷售方式并存,有直銷員,有經銷商,有專賣店。
但據記者統計,近幾年,直銷企業涉嫌傳銷的報道屢屢見諸報端。比如,2005年,長春媒體經過調查做出了《玫琳凱在長春遭“傳銷”質疑》報道,2009年,有媒體披露,雅芳(中國)有限公司黑龍江分公司涉嫌傳銷,隨后黑龍江省的12家雅芳專賣店要求向公司退貨。康寶萊、隆力奇也都曾卷進“傳銷”風波。
結語: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
有人說,在所謂“如新精神”的誘導下,人們逐漸喪失自我,沉迷于所謂的“事業”,埋頭盯著公司為他們描繪的“大餅”。倍增致富的宣言不斷刺激著每個代理的神經,在強大的“洗腦術”和精神能力控制下,很多渴望短時間內成功、渴望受到尊重的人紛紛加入到這個神秘的組織中,他們似打了雞血似的不斷發展下線,最愛做的事情恐怕就是“殺熟”。
但值得警惕的是,看似美麗的獎勵計劃,扣除各種稅金,加上自己不斷買貨,不賠錢已經是萬幸。當人脈關系被徹底耗盡,等待著他們的就只剩下失敗。天下并沒有免費的午餐,不要輕信任何人向你編織的一夜暴富的夢想,切勿因瘋狂喪失理性,做出危害自身甚至下一代的事情。
而在資本市場中,投資者也應看清公司的真實盈利能力,不要成為助漲泡沫的推手,一旦股價雪崩,面臨的將是財產的流失。
文字來源:人民日報、新京報、北京青年報、中金在線。
今日新聞頭條
我也說兩句
已有評論 0 條 查看全部回復

武漢追天短信平臺,免費試用,到達率高,發送成功計費,保質保量,性能穩定,服務周到,多家企業合作經驗
詳情請通過以下方式咨詢
手機:188 2738 7585
扣扣:287 1105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