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29歲現象” 你遭遇了么
發布: 2015-07-06 15:18:23 作者: 佚名 來源: 華龍網

最近,“29歲現象”在微博和微信朋友圈引起了熱議。不少網友抱怨,馬上要“三十而立”了,該怎么辦?
“當初剛入職時,每天都像打了雞血,對工作兢兢業業,不管怎么加班都無所謂。馬上自己就要30歲了,工作上卻遇到了瓶頸,無法突破,對未來愈發迷茫和惶恐,我該怎么辦?”這是29歲的小王近日在朋友圈發布的一條消息,他在一家國企已經工作了4年。
不少朋友在小王的消息下留言,自己確實也有著跟小王一樣類似的境遇。重復的工作慢慢消耗著熱情,升職空間看上去很渺茫,薪水也沒有大幅度上漲的希望,90后的年輕人也已經強勢邁進了職場。這些問題讓不少臨近30歲的職場青年感到焦慮,這種心態就被稱為“29歲現象”。
是選擇穩定的生活繼續打工,還是放手一搏辭職創業?是繼續學習和積累經驗,慢慢等待機會到來,還是甘愿平庸,選擇安逸的生活?
看看這些大咖們29歲時都在干嘛
“29歲現象”,對于年輕人是否真的是一個不可逾越的坎?在29歲之前還不能有所作為,是否真的就代表著將要一輩子庸庸碌碌?馬云、俞敏洪、李彥宏……這個時代不斷涌現各種關于創業的傳奇人物和勵志故事,他們是否也曾經歷過“29歲現象”,在29歲時他們都在干嘛?
馬云:為救翻譯社 他忙著賣禮品和包鮮花
很多人都知道,馬云曾經是一名大學英語老師,在30歲時,他才從學校辭職下海創業。雖然在29歲時,他還仍干著英語老師的工作,但他同時也在校外兼職,成立了杭州最早的專業翻譯社“海博翻譯社”,以增加收入。
雖然做的是翻譯業務,但總是入不敷出,馬云不得不背著口袋去義烏、廣州進貨,賣禮品、包鮮花,在28歲到30歲這三年,馬云以這些錢維持了翻譯社的收支平衡。
俞敏洪:因私辦輔導班而受處分 他被迫從北大辭職
1990年秋天,俞敏洪因為打著學校的名頭在外私辦輔導班,其所在的大學在校園廣播、有線電視和著名的三角地櫥窗里高調宣布了對他的處分決定,讓他措不及防。
1991年,俞敏洪29歲,為了挽救顏面,他被迫辭去了大學英語教師的職務,職業生涯步入最低谷。離開北大后,俞敏洪開始在一個叫東方大學的民辦學校辦培訓班。他的目標是掙一筆學費,擺脫生活的窘境,然后像他的同學和朋友一樣到美國留學。
李彥宏:從華爾街轉戰硅谷 將技術與商戰策略結合
1997年,李彥宏29歲,他選擇離開華爾街,前往硅谷著名搜索引擎公司Infoseek(搜信)公司。在硅谷,李彥宏親見了Infoseek在股市上的無限風光及后來的慘淡。
在硅谷的日子,讓李彥宏感受最深刻的還是商戰氣氛。他經常翻看《華爾街日報》,微軟如何跳出來公然反叛IBM,又怎樣以軟件教父的身份對抗SUN、網景等等,李彥宏感覺到:“原來技術本身并不是唯一的決定性因素,商戰策略才是真正決勝千里的因素。”這些典型的硅谷商戰經驗,后來被他得心應手地運用到了百度的創業中。
調查:6成年輕人正經歷“29歲現象” 其中3成打算創業
你經歷過“29歲現象”嗎?繼續打工與辭職創業之間,應如何選擇?記者通過微信、QQ和街頭詢問的方式采訪了50位年齡在28至30歲之間的市民、網友。其中有6成受訪者表示,他們目前的工作狀態與“29歲現象”十分類似。同時,在這些正經歷“29歲”現象的年輕人中,3成受訪者有辭職創業的想法。
小涂今年剛從重慶工商大學研究生畢業,因為本科畢業后工作了兩年才去讀研,今年他已是29歲。“現在重新踏入職場感覺時間有點晚,想創業但又不知從哪里做起。”小涂告訴記者,他還是準備先在企業學習幾年,再開始自己創業。
網友東邊有風目前正在一家大型國企任職,明年他也將跨入29歲,但他已經感受到了即將來臨的“29歲現象”。他告訴記者,自己一直在猶豫要不要辭職創業,但如果一旦創業失敗,那么“代價就太大了”。
《職來職往》嘉賓:先學好職業技能最重要 何時創業都不晚
年輕人如何看待職場中的“29歲現象”?求職真人秀節目《職來職往》人氣嘉賓、東方風行傳媒副總經理夏驕陽認為,對于這個現象不要太過于看重,每個年輕人都會有青春的迷茫與焦慮。年輕人在20至30歲之間,要多去開拓,多去了解,找到自己的位置,發現自己的專長和興趣最重要。
“當今中國有太多創業的傳奇故事,100個人創業可能只有5個人能夠成功。”作為一個職業經理人,夏驕陽認為創業不是成功的必經之路,做個“打工皇帝”也未嘗不好。很多年輕人大多不具備創業的能力,應該在職場中多加磨練。
同時,《職來職往》另一嘉賓、萬博公關中國區董事總經理劉希平認為,創業什么時候都不晚,年輕人選擇創業的項目一定要是自己喜歡的事情。“我也是在30幾歲的時候才找到自己喜歡的事情。”劉希平說。
社會學專家:“29歲現象”受傳統文化影響 40歲以前都是黃金期
為什么“29歲現象”會產生?重慶工商大學社會與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鄭從金認為,這是由兩方面的壓力共同所致。一方面,現代社會的生存壓力大,人人都需要成為一個“職業人”來得以生存;另一方面,中國傳統文化中“三十而立”的思想,也增加了現在年輕人們的壓力。
現在一些年輕人已經處于“29歲現象”中,他們應該如何面對這種壓力呢?鄭從金認為,適度的壓力對職場中的年輕人來說是好事,但不宜過度。因為古代人的生命周期相比現代人而言非常短,因此傳統社會中“三十而立”的說法并不適用于現代社會,“30至40歲都是黃金年齡。”
對于很多年輕人在打工和創業之間無法選擇,鄭從金認為,年輕人要根據自身情況而定。如果擁有打拼精神,喜歡闖蕩,那么創業是最佳的選擇;但如果喜歡循序漸進,喜歡安安穩穩的生活,那么也可以努力在職場中闖出一片天地。
網友熱議:
無奈的四哥:到了29歲,是應該好好想一想接下來要干什么了。
李晨踢球:古代人只能活到50歲,所以三十而立;現代人活到七八十,應該是四十而立了吧?
一朵云:只要心態好,什么壓力都是浮云,“29歲現象”滾粗!
上一篇:別裝了!你需要的不僅是認同! 下一篇: 職場中不利于交際的微表情 你有嗎?
今日新聞頭條
我也說兩句
已有評論 0 條 查看全部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