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幻象隱藏邪惡陷阱 2014年傳銷都愛披哪些“外衣”?
發布: 2015-03-09 10:40:55 作者: fairy 來源: 直銷百科網


近年來,隨著國家打擊傳銷的力度越來越大,一些傳銷違法犯罪組織披上了美麗而虛幻的“外衣”,然而這些美麗的“外衣”下往往隱藏著最邪惡的陷阱。小編帶你盤點一下2014年傳銷違法犯罪組織最愛的“外衣”都有哪些。
國家工程 “權威的外衣”

冒充國家工程的傳銷活動,2014年被曝光最多的就是“1040工程”,鄭州、開封、南寧、武漢、合肥、貴陽、成都、重慶等地都出現了這種新式傳銷組織。
“1040工程”謊稱是一個政府項目,要想加入必須先購買一股(3800元)成為股東,然后就有資格多買或者介紹(發展)別人來購買,自己購買的和介紹成功的人購買的股份層層累加,根據行業設計的“五級三晉制”模式,通過不停發展新的業務員,就可以在一兩年時間內獲得1040萬元。后來為了減少下線基數,曾進行了3次改進。最新的一次規定,每人限購21份(6.98萬元),通過發展下線可以獲得1040萬元。
2014年,國內多地“1040工程”傳銷團伙被端掉,11月,河南省開封市搗毀了一個傳銷團伙,端掉傳銷窩點37個,抓獲和控制骨干分子46人,其中6人被依法刑事拘留,300余名參與者被教育后勸返。據了解,該傳銷組織參與人員達1400余人,涉及全國20多個省份,涉案金額5100余萬元。
此外,也有人假借“西部大開發”“北部灣開發”等國家工程的名義,聲稱政府的打擊傳銷行動為“宏觀調控”,欺騙大眾。
點評:“1040工程”等假借國家工程的傳銷活動出現較早,影響范圍也較大,為何全國多地民眾還會被欺騙?首先,因為這種打著國家旗號傳銷活動屬于新型傳銷,較傳統的傳銷活動,更具迷惑性。其次,這種傳銷活動大多三兩個人住一套房,定期開會“洗腦”,紀律雖然嚴格,但卻不限制人身自由,伙食自理,居住和飲食條件都不錯。這些特點與以往傳銷形式不同的特點,造成一種“正規事業”的假象,導致更多人受騙。
直銷事業 “合法的外衣”
2014年底,警方成功搗毀以江西籍王某為首的特大傳銷團伙,抓獲犯罪嫌疑人24人。這個傳銷團伙以“直銷公司”名義,自2011年以來,在上海,在江蘇、浙江、江西、湖南等多省市,詐騙群眾1.5萬余名,涉案金額逾2億元。
另還有一些不法分子,以拿到直銷牌照的直銷企業為名,開展傳銷活動,騙取人們信任的同時,損害直銷企業的形象。據報道,天獅、隆力奇、權健等直銷企業都曾被不法分子冒用企業或產品的名義,卷入傳銷的傳言和負面影響中。
點評:雖然中國直銷立法已經9年,但社會對直銷的理解依然不夠,公眾對直銷行業依然會產生誤解,很大一部分人并不清楚直銷和傳銷直接的區別。這就給不法分子可乘之機,欺騙大眾,擾亂公共秩序的同時,中傷直銷行業和企業。
電子商務 “消費增值的外衣”
一些傳銷分子打著電子商務的旗號進行非法傳銷活動,網絡營銷”“網絡直銷”“網店加盟”,及“循環消費”“滿100返100”“消費增值”“一邊上網娛樂,一邊上網賺錢”“吃著火鍋刷著微博,月收入10萬元”等宣傳十分吸引人,然而公安提醒廣大群眾,切莫相信這類多為傳銷活動宣傳。
2014年10月,江蘇公安機關偵辦的一起利用微信平臺使用點燈、點廣告的形式拉人頭進行傳銷的案件,從作案手段、類型上均屬國內新型傳銷案件,涉案資金達4億余元,發展會員數萬名。
2014年11月,警方調查一個名為“中文直達123”的網站,發現其是一個空殼網站,借著“關鍵詞”搜索的名頭從事傳銷活動。在半年時間里,已發展下線3萬多人,涉及27個省(市),涉案金額1.1億元。
點評:目前,網絡傳銷發展蔓延快的原因,一是傳銷分子通過QQ群、網絡游戲、YY語音、網站論壇等工具,傳播信息非常便捷;二是,網絡傳銷號稱“在家就可創業、穿著睡衣就能掙錢”,鼓動性很強;三是,網絡傳銷很大程度上拉的都是陌生人,且拉人成本相對較低,不用陪吃、陪玩,無需辭職。同時,網上傳銷的“拉人頭”騙局更為隱蔽,發展下線的速度更為迅速,受騙人群更為眾多,騙人手段更為多樣,可謂是“騙錢不見面”。廣大群眾應時刻警惕,記住天上不會掉餡餅。
公益事業 “愛心的外衣”
近年來,披愛心“外衣”的傳銷活動勢頭迅猛,北京、河北、遼寧、江蘇等30個省(區、市)公安機關成功破獲了以“做慈善事業、筑和諧家園”為幌子的傳銷案,沈陽市工商局查處一起以“慈善捐贈”為名發展在校大學生從事網絡傳銷案。
2014年10月,一個號稱致力于社會公益、慈善事業的集善家園文化發展中心的傳銷團伙被審判,團伙一領導人被判處有期徒刑5年。與以往傳統的傳銷案件不同,該傳銷組織打出“世界和諧基金會”的名義,在橫縣吸收會員百余人,層級達到5級以上,收取會員交納費用涉及金額100多萬元。
2014年6月29日,借著“慈善公益”名義的一個傳銷組織全國總領導人落網。據了解,2013年12月,一群自稱是“中華慈善公益聯合會”的人,在廣西省柳州市一家茶館里“運作”所謂的“慈善經濟”。經警方查明,該傳銷組織短短時間內已發展下線人員2000余人,涉案金額達3300多萬元。
點評:愛心公益本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當今社會正在弘揚的正能量。傳銷組織卻借這件美麗的“外衣”,不但詐騙人們的財產,還消費人們的愛心。
佛學幌子 “信仰的外衣”
2014年4月,安徽宿州尹某、陳某等人打著“先舍后得、感恩互助”佛家理念的幌子,在互聯網上建立了“互助興邦”傳銷網站,以繳納會員費的方式大肆進行發展下線牟利。短短半年時間內,發展會員7000多人,涉及安徽、浙江等21省市,涉案金額1000余萬元。
近日,多位群眾向媒體反映了“濟南菩提學會”涉嫌非法傳教,并涉嫌傳銷的問題。有市民稱妻子參加學會學習后,帶閨女上四川山上準備出家,自己最終“妻離子散”;也有市民指出這個學會還鼓動學員到廣西北海參加非法傳銷活動。而濟南市民族宗教事務局工作人員證實,從未批準過“濟南菩提學會”的存在,如果該學會涉及非法傳播,一經舉報后查實,要進行取締、制止。
點評:佛教作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是以智慧為本而存在的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和文化現象。宗教信仰自由是我國的一項長期基本政策,佛教慈悲濟世的善舉,可為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作出積極貢獻。然而,正是由于如此,不法分子利用佛教和信仰的幌子,掩蓋非法傳銷和斂財的本質。
今日新聞頭條
我也說兩句
已有評論 0 條 查看全部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