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新善的力量不走尋常路
發布: 2014-06-09 09:21:10 作者: 佚名 來源: 常州公益助學

在很多人看來,如新(NUSKIN)似乎有些“不務正業”,這家美國上市的跨國企業看上去更像一個慈善組織。以中國為例,哪怕是今年4月29日的大中華創新總部園區開幕慶典,也不忘同時舉辦如新中華兒童心臟病基金(CHF)年度理事全會。在新建總部園區的外墻上,滿是世界各地的兒童笑臉,他們都是如新“善的力量基金會”(Force for Good Foundation)的受益者。正因為在關愛兒童和困難群體領域中的貢獻卓越,如新三度獲得中國公益慈善事業的政府最高獎項“中華慈善獎”。
用一位業內人士的話說,如新的血液里都流動著善的基因。從CHF到“受饑兒滋養計劃”(Nourish The Children),從“5·12小額信貸”到“如新希望小學”、“如新孤兒保險”——用一句流行語形容,如新的慈善公益實踐是“不走尋常路”。難怪成立20周年的上海市慈善基金會會對如新這顆“慈善之星”贊賞有加:“如新集團形成了崇善向善的企業文化,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對企業的發展也是一筆寶貴的財富。”
企業以盈利為目標天經地義,如新為何如此執著于凝聚善的力量?對此,如新大中華區域總裁范家輝的回答擲地有聲:“人家總是說一個企業究竟應該承擔什么社會責任,很多人喜歡大鳴大放地講,做了多少多少慈善,我的回答只有一個,公司就是要成長。公司不成長,員工的生活不會有進步,公司沒有利潤就不能幫助到其他需要幫助的人。我們做公益不是為了賺錢,而是因為如新的善的力量讓多少人高興,讓多少人因為我們幫到他們而產生心靈、生活上的改變,這才是我們需要的。”
一念之善
善惡順逆,一念之差。
1984年,剛從大學畢業的羅百禮(Blake M. Roney)與幾位伙伴白手起家,開創了如新事業。創業初期,制成品被放在一個一加侖空罐內,寄到羅百禮家中。對產品有興趣的顧客,要帶著自備容器到羅百禮家里,后者就用一把湯匙為他們裝添產品。
這把湯匙成就了如新集團版圖的開端,也調制出了如新“善”的基因——羅百禮說:“我每天醒來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想一下,今天我可以幫助誰。”他在創建公司時寫下公司使命:要在世界各地凝聚一股善的力量,憑借酬報優渥的事業機會、不斷創新的優質產品和充實積極的優良文化,賦予人們提高生活品質的力量。
1993年,如新的兩位創始人羅百禮和倫兆勛(Steve J. Lund)在與植物學家柯伯爾博士(Dr. Paul Alan Cox)會面后,決定參與太平洋島國薩摩亞Falealupo村的熱帶雨林保護和當地學校及醫院建設的捐款活動。也正是在這一年的如新大會上,羅百禮第一次提到“善的力量”,從此成為如新的核心價值觀。
3年后的1996年,如新在紐交所上市,羅百禮認為有必要成立慈善基金會以實現企業的社會責任與回饋,“善的力量基金會”由此誕生,目標是能夠改善并解決兒童陷于疾病、文盲與貧困下的不幸生活狀況,為兒童的未來帶來希望,協助人們提高生活質量、延續保存原住民文化,以及保護脆弱的地球生態環境,最終為下一代創造更美好的世界。
如今,“善的力量基金會”已資助全球包括亞洲、北美、加勒比海、中美洲、非洲、歐洲和大洋洲在內的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00多個公益慈善項目,捐贈款物超過2.1億美元。如新也始終堅持“善的力量”的理念:授之以漁,人人參與,持續行善。
今日新聞頭條
我也說兩句
已有評論 0 條 查看全部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