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留守兒童關愛行動走近山東 不讓孩子孤單
發布: 2014-01-14 09:11:32 作者: 佚名 來源: 三生

作為“三生留守兒童關愛行動”的項目執行人和志愿者,我參與了所有的活動,有三個畫面,一直讓我印象深刻。

志愿者楊薇給孩子們上語文課
第一個,四川宋坪村,小智和奶奶的早餐。父母一直在外務工,出生至今就和奶奶相依為命的小小少年,臉上始終掛著燦爛的笑容。4月的那次探訪活動時,清早我們趕到小智家里去陪他上學,正趕上他和奶奶早飯。年邁的奶奶在大柴灶邊上炒著前晚的剩飯,小智一直粘在奶奶身邊幫手遞菜拿碗,孩子個頭小小的,只比大灶臺高那么一點點。飯做好,一老一少各自捧著一碗飯分坐在桌子的兩端,隔著光光的沒有任何菜的桌子安靜的吃著。這一幕,我很受震動。
無論在家在外吃飯時,我們總會和父母親人挨的緊緊的,一邊吃飯一邊聊著笑著,餐桌在很多時候是感情交流和維系的地方。可是在小智和奶奶的餐桌上,只有沉默和距離。空出來的位置,應該是屬于在外打工的父母。留守,留下來的是在家生活的祖孫兩輩人,守候和牽掛的是在外的父母那一輩,維系的紐帶就是親情。。
第二個,山東大田莊,施總的早餐和上學路。3月的臨沂探訪之旅是全年第一個活動,項目團隊在討論活動方案時,大家都在積極策劃著能夠在活動中為孩子們做更多的實事帶去更多的關愛。我們計劃了護送孩子上學的活動,在商討人選時,施總用不容商討的語氣說“這個我來,我家女兒就是我每天接送的,也希望為留守的孩子多做一些”,之后更是要求能為孩子做一頓早飯。那天,施總和我們是凌晨5點出發,6點半我們到了孩子家里。奶奶給我們開的門,孩子還未起床。一鍋綠豆大米粥,炒雞蛋和菠菜7點準時上桌。餐桌邊,盛粥,夾菜,從孩子的口味、食量到生活、學習。上學路上,小心的帶著孩子躲避過往的車輛,分享自己小時候上學的故事,陪孩子等待平時一起上學的小伙伴。學校門口,“施叔叔,再見”,“洋洋再見”。那個清晨,施總只是一個履行責任的父親。自然、尊重,一切以孩子的感受為原則,也是施總對我們在項目策劃執行中的要求。
第三個,可愛的志愿者伙伴們。公司為留守兒童建設“三生愛心教室”,除了為孩子們營造一個健康向上、快樂成長的環境,同時也是三生志愿者為留守兒童提供經常性志愿服務的平臺。在知心姐姐教育服務中心的專家老師們的支持下,我們今年在成都、濟南、寧波都開展了專業的志愿者培訓。我看到,在成都容納百人的培訓會場內座無虛席,甚至走廊里邊也站滿了志愿者伙伴們,大家專注的聆聽老師的授課內容,認真的筆記,踴躍的發言和提問。我看到,每次探訪活動前,志愿者伙伴們工作之余加班練習《手拉手之歌》手語舞,自發的互相督促糾正發音、動作甚至臉上的微笑。我看到,在孩子們講述對父母的思念時,從志愿者伙伴們眼中流淌出的真誠的眼淚,以及渴求為孩子們做些實事的熱情。他們對公司公益理念的認同和自豪,對志愿服務工作的支持和參與,在每一次的活動中,都在打動我,打動現場的每個人。他們是孩子們親密的叔叔阿姨哥哥姐姐,他們是可愛的三生志愿者。。

三生愛心志愿者和孩子們表演手語舞
2013年,三生留守兒童關愛行動,從山東大田莊堂子聯小學到四川的宋坪村小學,從山村學校的操場到北京的啟動儀式大禮堂,從漫漫上學路到三尺講臺,每一處每一次活動都能感受到公司的全心投入、知心姐姐的用心付出和志愿者們的愛心奉獻,一切都只是為了孩子們不再孤單。
上一篇:寶哥匠心作:大家放心,我們一定會勝利過關 下一篇: 三生“留守兒童關愛行動”走進四川達州
今日新聞頭條
我也說兩句
驗證碼: |
已有評論 0 條 查看全部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