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衛生日:老年人心理健康不可忽視
發布: 2013-10-14 16:15:27 作者: 未知 來源: 39健康網

2013年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衛生日,宣傳主題是“發展事業、規范服務、維護權益”,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精神心理科主任潘集陽教授表示,今年精神衛生日主題首先提到的是“發展事業”,認為發展事業的進程中,首要的是頒布國家的精神法規,并建議在法規中將關注老年人心理健康作為一個重要的內容,在此基礎上才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2013年5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精神衛生法》,是促進精神衛生事業發展、規范精神衛生服務、維護精神障礙患者合法權益的重要法律。今年我國精神衛生宣傳主題是“發展事業、規范服務、維護權益”,為動員全社會關注精神衛生事業發展,國家衛生計生委決定在10月10日世界精神衛生日前后組織開展大規模的宣傳和教育活動。

受訪專家:潘集陽,男,廣州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精神心理科主任、睡眠中心主任;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精神醫學學術帶頭人及睡眠醫學首席專家。從事精神醫學及睡眠醫學臨床近20余年。目前主要研究工作是焦慮、心境(抑郁)和睡眠障礙的臨床藥理學和精神生物學。
關注精神衛生法,首先繞不開的是關注人的心理健康,在現今中國逐步步入老齡化社會的情況下,尤其是要關注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國家開展養老事業,不僅要讓老人吃好住好,還需要滿足老年人的心理需求,近期國家出臺“常回家看看”政策的出發宗旨就在于此。
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潘集陽教授呼吁,今年5月頒布《精神衛生法》后,社會各界特別是媒體要加大力度進行宣傳。潘教授結合今年精神衛生日主題首先提到的是“發展事業”,認為發展事業的進程中,首要的是頒布國家的精神法規,并建議在法規中將關注老年人心理健康作為一個重要的內容,在此基礎上才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否則規范化服務和權益的維護則無從談起。
為什么要關注老年心理障礙?
據統計資料顯示,目前,65歲以上人口中精神疾病的患病率總計占高齡存活人口中的26.3%,精神疾病正嚴重威脅著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在中國老齡化趨勢加劇的情況下,關注老年人心理健康已成為一個重要的社會話題。
潘集陽教授分析說,所謂的心理問題分兩部分,其一是老年人獨居的時候沒達到疾病的心理亞健康;其二是真正的疾病,如抑郁癥、失眠、焦慮,乃至老年記憶功能減退,出現癡呆。老年癡呆在神經科比較常見,但該病患者早期出現癥狀一般會先到精神科就診,早期癥狀包括性格上的改變、記憶功能的下降和行為改變。若病情進一步發展,則家屬會送患者到神經科就診,在國外的醫療模式中,此類疾病都是由上述兩個科室共同參與治療。
“老年人除了心理問題,精神疾病也不少見,但國人對焦慮癥、抑郁癥都有所避諱感,并不愿意多談,更不用說就醫。”潘集陽指出,在人們的觀念中,覺得精神疾病就是等同于思想問題。患者得了抑郁癥只是認為是意志力不夠堅強所致,社會大眾亦不理解此類病癥。“為什么有人得病?有人就不得病呢?其實,抑郁癥作為極為普通的常見病,在人的一生當中都難免遇上,周圍的人應該給予幫助,而不是猜忌懷疑,讓患者及時就診,得到正確的治療,就不會發展到自殺的一步。”
中國老年心理疾病有何特點?
中國老年心理疾病發病率跟國外差不多,但中國有自己本身的特點。“識別率低和治療率低是兩大特點!”潘集陽教授表示,這是因為社會大眾總認為,老年人退休在家沉默寡言是身體機能衰退的正常表現。
如何正確判斷老年人存在心理問題呢?有些老年人到了晚年,性格變得怪異、說話顛三倒四、嘮嘮叨叨、記憶力減退、對子女漠不關心、對任何事物不感興趣、無端恐懼焦慮,都可能是老年期精神疾病的癥狀。舉例來說,原來性格外向活潑的老年人現在不愿意出門,即是性格變化,或現在和過去的表現大相徑庭,或跟同齡人的行為有很大的異常。
另外,對于老年人出現的精神方面的疾病,人們往往歸結于“年齡大了”、“糊涂了”、“老小孩”等,正因此,導致老年人在出現了老年期精神疾病,卻得不到及時的診治,貽誤了最佳的治療時機。老年人由于身體機能減退,很多都存在慢性基礎疾病,伴有血管、血壓多種相關的病變,“當情緒障礙和血管疾病摻雜在一起,臨床上就很難鑒別到底是動脈硬化引起還是抑郁癥引起,要神經內科和精神科合作一起鑒別。”潘集陽教授指出,老年期各種病交織一起,會導致抑郁,醫生很難識別,治療起來就更難。
如何判斷老人有精神心理問題?
老年人的心理精神疾病,除了有些是高血壓等慢性病所帶來的,還可能存在別的因素,如抑郁、睡眠等問題。“老年人的睡眠是很差的,歐美65歲以上老人,50%有睡眠問題。老年人睡覺不好時,不能想當然,可能是失眠、疾病,或早期的抑郁癥。”潘集陽教授提醒說。
自行到門診就診的抑郁老人是否比較少呢?潘集陽教授回答說,門診中有很多老人是自己前來就診的,但是大部分主要看關于失眠的問題,其他精神疾病患者不會主動來就醫。“失眠、焦慮、抑郁、心情不好,可能一兩年都不來看醫生,但失眠一兩周就相對難受了。精神疾病患者很多情況下都是子女、周圍的人或者其他科會診,才來看心理問題。”
老人睡眠問題治療效果好嗎?失眠問題如果被診斷,治療效果一般比較好。據美國研究數據,使用抗抑郁藥,老年人自殺風險大大降低,生活質量大大提高。美國FDA對各制藥公司在抗抑郁藥物說明書上必須標明:24歲以下年輕人服抗抑郁藥時要注意自殺風險,25-65歲成年人服抗抑郁藥雖有風險,但普通正常人群無明顯差異,而65歲以上老年人服抗抑郁藥則自殺風險大大降低。所以,潘集陽教授建議,老年人若有這方面的問題,應盡早干預!
知多D:老年期心理精神疾病的主要表現
1、無價值感:對退休后的無所事事不能適應,認為自己成了家庭和社會的累贅,失去存在的價值,對自己評價過低。
2、黃昏心理:因為喪偶、子女離家工作、自身年老體弱或罹患疾病,感到生活失去樂趣,對未來喪失信心,甚至對生活前景感到悲觀等,對任何人和事都懷有一種消極,否定的灰色心理。
3、自卑心理:由于退休后經濟收入減少,社會地位下降,感到不再受人尊敬和重視,而產生失落感和自卑心理,可表現為發牢騷、埋怨,指責子女或過去的同事和下屬,或是自暴自棄。
4、老年性精神病:常見的有老年性情感性精神病,老年性癡呆,老年性精神分裂癥,由于某些慢性疾病引起的大腦衰退和心理變態等。
5、不安全感:有些老年人對外界社會反感,有偏見,從而封閉自己,很少與人交流,同時,也產生孤獨無助的感覺,變得恐懼外面的世界。
6、老年性精神障礙:有些老年人,如果缺少規律的生活,又很少參加群體活動,或是家庭中夫妻關系,親子關系不和,生活沒有愉悅感,就可能誘發各種精神障礙,如神經衰弱、焦慮癥、抑郁癥、疑病癥、恐懼癥、強迫癥、癔癥等。總的看來,老年期的精神障礙發病率略高于其他年齡里。
上一篇:網紅洗眼液真能洗出"臟東西"?專家:極... 下一篇: 重陽節登高需防誘發糖尿病
今日新聞頭條
我也說兩句
已有評論 0 條 查看全部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