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爾文:企業家應該發揮想象力 重新發明產品
發布: 2013-07-05 11:27:26 作者: 未知 來源: 時代周報


中國的企業家應該發揮想象力,重新發明產品
“對于市場設計而言,中國市場有很多的考量可以發生。”6月30日,在“第四屆諾獎得主中國行活動”常熟站論壇上,201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美國經濟學家、哈佛大學教授埃爾文•羅斯作出這樣的判斷。
埃爾文·羅斯的市場設計理念,針對的是最為基礎的經濟學問題,包括市場如何運作,以及當市場失靈的時候如何修復。
他在論壇上表示,隨著時間的推移,很多市場已經被改變。對于中國民營企業而言,全球經濟發展不確定因素依然較多,中國經濟又受貨幣政策調控和激活存量、控制增量等因素影響,中國企業特別是中國民營經濟仍將面臨多方面經營壓力。
那么,中國市場存在哪些機會?中國經濟增長又將面臨哪些風險?中國企業如何打造自己的品牌,實現國際化?包括埃爾文·羅斯在內的一眾專家學者從市場設計、金融、企業、品牌營銷的角度,共同探討在新的經濟格局下,中國民族企業如何成功轉型升級,走好國際化之路。
中國市場設計潛力無限
“對于市場設計而言,它代表工程解決方案,需要不斷地做自適應,我們的業務也要隨著不斷變化的外圍環境而變化,不是永遠一成不變。”埃爾文·羅斯說,整個市場需要解決什么樣的工程問題,首先,這個市場要有足夠的稠密度,在量上要滿足;然后要應對的是,如果人很多,那么市場會不會太擁堵,它必須要得到有序的組織和順暢的管理;最后,是要有安全的、能夠簡易讓人們在這個市場里參與交易。
埃爾文·羅斯以他的匹配機制談到,市場的匹配和配對不是僅僅由價格決定的。而所謂的自由市場,并不是沒有規則的市場;相反,它是一個規則很好的市場,是能夠讓市場自由通暢運作的市場。因而,企業也要隨著市場的情況背景發生變化而做出相應的調整。這和中央控制又是完全不一樣的概念,中央控制是自上而下的,而自由市場則是創造規則讓市場來決定。
隨著時間的推移,很多市場已經被改變。對于中國的市場設計而言,埃爾文·羅斯認為,中國市場有很多的考量可以發生,包括器官移植、勞動力等方面。在美國也存在所謂勞動力的流動性,還有其他非常復雜的問題,在中國則問題更加復雜。此外,對金融市場而言,他預計中國股市的上交所和深交所也會牽扯到高頻交易。對于大宗商品而言,也會有很多的機會來進行相關的大宗商品市場的設計。
埃爾文·羅斯表示,他到中國的目的,是希望更多地了解中國的做事方式,并期待著能夠有機會,包括在未來幾年時間里,在市場設計方面幫到中國經濟體。
經濟增長隱憂
“從中長期來看,對中國經濟的增長,我們應該懷有更強烈的危機感。” 北京師范大學金融研究中心教授鐘偉稱,“中國經濟增長在過去30年取得了長足進步,我們以占全球18%的人口,耗用了超過全球30%的資源,卻僅僅能夠提供相當于全球10%的商品和服務。”
鐘偉表示,樂觀地來看,假如2020年中國成為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的國家,這就意味著享受到現代文明生活的人口數量,由于中國成為發達國家而增加了一倍。但如果從悲觀的角度來說,中國面臨著一系列的挑戰—經濟增長質量、國進民退、房產泡沫以及金融風險。
從經濟增長質量來看,鐘偉認為,過去十年是通脹溫和的十年,是貨幣發行速度最快的十年,也是中國收入分配惡化最糟糕的十年,以及生態環境沒有任何改善的十年。他以“毀譽參半”作為對過去十年中國經濟增長情況的評價。如何改善增長質量?可能有許多方面需要努力,但最主要的是改變官員的政績觀。
他稱,過去十年,中國明顯存在國進民退的現象,國有企業一直在加杠桿,而允許民營企業有更廣闊生存空間的舉措則乏善可陳。央企、國企帶來的主要是資金、勞動力、土地等資源的大量、低效甚至無效的占用。如果把對中國未來的期望寄托在以壟斷和行業不公平競爭為基礎、政府和企業角色不停互換的國有企業身上,恐怕未來中國企業的脊梁不夠硬朗。在他看來,企業一定要時刻關注自己的盈利增長能力,堅決賣掉那些不掙錢的或少掙錢的部門或平臺,把精力集中在最賺錢、最有發展前途的少數幾個行業上。
從房地產泡沫風險來看,“從2000年到2010年,我是房地產堅定的看多者,從來沒有懷疑過房價上漲。從此之后到現在,我一直是房地產行業的一個懷疑者。”他說,房地產的增長,主要是由于人民銀行印鈔票的速度,由于人口向大中城市遷徙的速度和商務活動頻度的增加而導致的,或者說是貨幣化、城市化和人口遷徙帶來了房地產行業的繁榮。毫不夸張地講,從2010年開始,中國房地產行業已經度過了它的爆發式的快速增長階段,進入個位數增長階段。除了在北、上、廣、深一線城市的核心區,還存在著部分的供不應求的矛盾之外,在全國的廣大地區,房價上漲空間有限。隨著金融杠桿的消失以及整體市場的供過于求,中國的地產泡沫傾向化也日益嚴重。
而從金融方面來看,對于中國來說,金融風險并不遙遠,而是迫在眉睫。誰在占用中國的金融資源?地方政府、房地產、制造業各占1/4,小微企業和居民占剩下的1/4。現在看起來,地方政府的金融資源存在問題,房地產要打一個問號,制造業顯然面臨著去產能、去庫存的艱苦過程,相對比較健康的,也就是中國老百姓借銀行的錢了。但銀行業現在也面臨著一系列的風險,包括不斷補充資本的風險,貸款質量不斷下降、不良資產不斷反彈的風險,匯率、利率市場化和資產項目可兌換帶來的風險,以及隨著人民幣發鈔速度放慢,銀行業規模擴張也將放慢的風險。
找準市場空隙做大做強
中國經濟為何能夠成為世界經濟的一個奇跡?知名營銷戰略專家李光斗認為,“中國利用非核心的競爭力,包括最便宜的土地、資金、勞動力,這曾是改革開放之后,中國最強勁的動力。但到了今時今刻,中國經濟發展這三大動力可以說消失了。北京的土地貴到什么程度?按照北京現在地王拍出來的價格,賣掉北京可以買下整個美國。當我在網上發了這樣的段子,所有的網友都回復‘趕緊賣掉,連上面的人都賣掉’。”
李光斗稱,勞動力便宜、土地便宜、資金便宜這三個要素是不可持續的,中國經濟要迎來一個冬天。在這個時候如何轉型?他給出的解決方案是“做品牌”。
李光斗認為,互聯網時代提供了新的創富機會。他提出“六流創富”的概念,包括人的流動、物的流動、錢的流動、信息的流動、智慧的流動和社交的流動。隆力奇轉型做直銷,實際上就是利用了中國的社交即人的優勢。而提到創新,他認為,任何一個模型的創新都將推動世界的發展。在產品創新方面,他提出要重新發明產品,例如,星巴克重新發明咖啡,iPad重新發明個人電腦,iPhone重新發明移動電話。中國的企業家,應該發揮的是想象力經濟。但在這方面中國和世界還存在差距。
另外,李光斗還提出“插位”理論。與西方學者提出的“定位”理論不同,他認為,“插位”是通過打破市場原有的競爭地位排序,使“后進”品牌迅速成為行業領導品牌的營銷新法則,通過顛覆性的營銷手段,突破“后進”品牌面臨的競爭困境、快速超越競爭對手,迅速成為市場的領導者。而實現“插位”,企業首先要做的就是去發現市場空隙,隨后擴大市場空隙并最終獨占市場。
但關鍵問題是,如何找到市場空隙呢?那就是,另立山頭。中國的企業家一直在打價格戰,比誰的產品更便宜。但是西方的企業家更擅長講故事。以法國依云礦泉水為例,它告訴消費者這瓶水來自于法國一座山脈的溫泉水,所以一瓶依云礦泉水在五星級酒店可以賣到50塊錢。而中國企業生產的礦泉水卻賣2塊錢甚至5毛錢一瓶。現在,有中國企業也以西藏珠穆朗瑪峰為概念,推出一個高價礦泉水新品種。所以,如果中國企業能夠找準中國風格的話,也有很多機會。如果隆力奇能把“草本”做好,就會有更大的市場機會。
李光斗建議中國企業,“不要老想著走出去,先把中國消費者的需求滿足好”。中國是一個具有13億人口龐大的市場,如果中國企業能夠把快消品市場做好,將可以復制中國品牌的奇跡,就可以創造新的“心慌”。
今日新聞頭條
我也說兩句
已有評論 0 條 查看全部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