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飯時常見的的三個營養誤區
發布: 2013-05-11 14:20:39 作者: 未知 來源: 健報

誤區一:反復淘米
很多人認為買回來的米不太干凈,煮飯前一天就把米泡在水里,煮之前洗了一遍又一遍。這樣一來,飯是能放心吃了,可吃下去也沒多少營養了。
大米表面所含有的維生素B1是維持心臟、神經及消化系統正常功能的必需元素。不過,這種維生素是水溶性的,也就是說,如果浸泡時間太長或是反復沖洗,它就會溶在水中,隨之流失。
正確的做法應當是用涼水淘洗,根據大米的精度來確定淘洗次數。淘洗時以去除大米中的泥沙和粉塵為主,不可使勁揉搓。實驗表明,米粒在水中經過一次搓揉淘洗,所含蛋白質會損失4%,脂肪會損失10%,無機鹽會損失5%。此外,洗完后應立即下鍋蒸煮,不要再用水泡,避免核黃素等營養成分的損失。
誤區二:爆炒青菜
很多人在炒青菜時習慣用大火,但這樣做會讓青菜中的葉酸大量損失。葉酸一般富含于深綠色的蔬菜中,例如菠菜、菜花、萵苣、油菜、香菜、白菜、花椰菜等。葉酸對造血、增強免疫功能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旦缺乏,會發生嚴重的貧血。
此外,葉酸還是一種水溶性的維生素。因此,在加工菠菜、萵苣、花椰菜等蔬菜時,應該清水洗凈后再用刀切,加少量油后用中火快炒。炒熟后不宜久放,一來影響口感,二來維生素和其他營養物質也會流失。
誤區三:飯菜煮太爛
很多老人牙口不好,為了方便咀嚼,就把飯菜煮得爛爛的才吃,這樣做會丟失很多營養物質,尤其是維生素B12。這種維生素很“怕熱”,在加熱到100℃三十分鐘或120℃十五分鐘后,就會被分解。有的老人會因缺乏這種維生素,出現神經異常等癥狀。
在做飯菜時,要根據具體的食物來把握烹煮的時間。一般來說,蔬菜類食物用時可少些,根莖類、肉類食物用時多些,這樣才能做出軟硬適中的食物。老人吃硬度適當的食物,不僅可以鍛煉咀嚼能力,還能幫助腸胃更好地吸收食物中的營養。
上一篇:網紅洗眼液真能洗出"臟東西"?專家:極... 下一篇: 隔夜菜和肉制品誰更可怕?
今日新聞頭條
我也說兩句
已有評論 0 條 查看全部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