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任總裁任命背后:安然的變形與怕變
發布: 2013-09-05 16:22:01 作者: 徐清 來源: 直銷周刊


從2004年開始,安然作為高新技術民營企業,一路走來,在經歷了申牌的“八年抗戰”和上市時期的風波后,經理人的問題始終是公司揮之不去的發展瓶頸。
“變形”記
安然納米早在2002年在上海開了一家安然納米公司,由于競爭激烈以及自身不具備任何優勢,2003年8月轉道香港,成立香港安然納米科技開發有限公司,以港資企業的身份重回內地,享有投資的相關優惠政策。2004年,劉潤東和賢內助梁浩注冊了山東安然納米實業發展有限公司。2006年收購幾家工廠,擴容成跨紡織、化工、食品、輕工、電子五大領域的高新技術企業。
伴隨研發突破和化妝保健市場火熱,2003~2005年成為安然發展的黃金階段。然而,2006年國家法令出臺規范直銷業,安然的直銷制度與要求不符,有觸礁之險。安然思考之后選擇了轉制,并提交資料和保證金全力申牌。消息傳開,全國引發了退店潮,許多經銷商認為安然在自掘墳墓,事實證明,安然選擇走入國家體制框架內運作,成功實現了政策和市場的“漂白”。
從2008開始,擁有300多種產品的新安然制定進入直銷企業前8名目標,鼓勵新人加入營銷,市場出現回暖。2011年8月,安然在威海正式宣布挺進資本市場,此舉被業內認為是一次高調的回歸。但兩日之后,陽林峰辭職并帶走其管理團隊,引發業內嘩然。
“地震”般的人事變動敲響了警鐘,隨著2012年1月獲得直銷牌照,安然開始在經理人問題上亦步亦趨。年初,安然納米“空降”王瑩擔任執行總裁。曾為傳統藥品行業服務的他上任即強調提升質量做服務是關鍵,并指出有信心2012年業績超5億。這還不夠,3月份公司又聘任周華利擔任營銷總裁,重點攻關營銷業務。但不到一年時間,10月董德加盟安然納米的消息傳出,暗示著王瑩已然離任。盡管幾位總裁來去匆匆,安然卻自忖找到了負責全球市場業務管理和拓展、培訓等工作的最佳人選。
人事“恐高癥”
安然的“變形”記從時間上來講,節奏非常快,透露出這位年輕的獲牌企業準備大干一場。作為新拿牌公司,期盼經理人以老道經驗與高效率提升公司業績,本是好事,但解決不好企業老板和職業經理人的問題,不僅留不住人,甚至會阻礙公司發展。實際上,安然變形背后恰恰反映了其缺乏企業管理的成熟機制。
其一,安然摸石頭過河,公司一步一個目標,總裁也不斷走馬上任,考核體系一路磕磕碰碰,同時考察摻雜著其它任務和預期,無形中給經理人造成壓力。
其二,從安然組織架構看,二位董事長夫唱婦隨,居于高位而事必躬親,不敢放權;家族式企業經營,舉賢不避親,職業經理人的權力遭到架空。囿于行業內普遍的職業經理人低忠誠度,多數老板無法開出一張長期“信任支票”。
其三,投資人與經理人難以解決文化價值認同問題,投資人過分干預公司管理,往往代替經理人指揮,或者在工作流程之外制造一些煙幕,人為地使形勢趨向復雜,影響經理人的判斷。
其四,安然提出年銷售30億元的遠景目標,打算躋身直銷第二軍團。但在人才培養上欠缺長遠考慮,投入不夠導致人才庫沒有達到新的高度。新任經理人與經銷商尤其是老字輩目標不一致,各自為政,導致公司業績難有大的躍升。
機制不明朗導致頻繁換帥是求變之舉,但產生了削弱公司向心力的副作用,甚至可能引發“逼宮”現象,這一點安然無法釋然。
怪圈突圍
優秀的職業經理人是直銷企業的一把金鑰匙,但直銷行業人才流動率居高不下。因圈子狹窄、鍛煉空間有限,使得職業經理人難以全面施展拳腳,加上性格不合,行業浮躁導致忠誠度不高,整個行業幾乎找不到鄭李錦芬第二。前金日科技總經理羅永亮坦言,職業經理人與老板在一年之內處于蜜月期,一年之后各種矛盾逐漸暴露,也是人才流失爆發的高峰時間。
安然怕變,透露出其對“功高震主”的憂慮和自身的不自信,但是,在制度效用大于人情因素的前提下(譬如安利),公司歸屬不會發生質變。安然在尋求緩和之計的同時,應該將擔心上升到系統層面的理性分析,即一開始就根據公司目標定位尋找最適合的經理人,同時避免張冠李戴。另外,自信的經理人也應多一些“姜太公”的風骨,明確定位,找到自己的價值歸屬。
點評:
困擾安然納米的是涉及職業經理人的企業管理問題,行業內外也糾結于此,國美黃光裕與陳曉之爭就是最好證明。要想解決這個問題,需要重視:
1.直企應該合理配權,構建權力制衡的公司機制。老板和經理人之間需要多磨合、多支持,防止“逼宮”與“釋兵權”的現象上演。
2.雖然直銷行業人情很重要,但在涉及公司管理時,投資人要給管理層足夠發揮空間,有定力保持品格精神,照章辦事。
今日新聞頭條
我也說兩句
已有評論 0 條 查看全部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