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食品業發展待正面導向 條例出臺有利規范
發布: 2012-09-19 14:12:35 作者: 未知 來源: 醫藥經濟報

中秋將至,禮品行業再度迎來旺季。各色禮品紛紛打起“保健牌”,超市、商場陸續開辟中秋禮品專區,從蟲草、燕窩、海參等高檔保健食品,到各種高中低檔蛋白質粉、魚油、番茄紅素,保健品逐漸成為人們節日禮品的首選。
市場擴大
9月4日,安利(中國)日用品有限公司宣布:增加投入6億元在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新建第二生產基地,并在江蘇無錫建設安利(中國)植物研發中心。
據介紹,安利在中國已擁有32條生產線,年產能超過300億元人民幣,是美國安利公司最大的海外生產基地。隨著安利(中國)業績一路高歌猛進,2011年銷售額已達267億元。
“我國人口眾多,消費群體基數較大。雖然購買力從總體上看不是很高,但從長遠來看,隨著我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購買力將有所提高,保健品潛在市場將更大。另外,計劃生育政策使得家庭規模減小,家庭在撫養子女上的負擔減輕,而在保健品上的支出比例會相應增加,這也是促使保健品市場擴大的一個因素。”一位業內人士表示。
而另一跨國保健品巨頭——湯臣倍健公布的2012年半年度報告顯示,2012年上半年,該公司實現營業總收入5.28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88%;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79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01%,再次印證了中國保健品行業的巨大潛力。
有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底,中國保健品的市場規模已超過2600億元,近幾年的行業復合增長率超過20%。
國內企業也不甘落后,紛紛以各種形式試水保健食品,天士力等國內制藥企業還提出大健康理念,并努力擴展企業產品鏈。
同時,保健品、營養品領域的高毛利對于流通領域和銷售終端也相當具有吸引力。
一位網上藥店該負責人表示:相對于非處方藥來說,保健品的市場規模、客單價和毛利率都遠高于OTC藥品。網上藥店可以憑借線下實體店捆綁網上藥店這一資源整合,快速打開消費者通路,提升業績。
違規較多
保健品行業高速發展的同時,魚龍混雜的現象也頗為嚴重,質量安全和誠信事件不斷。
9月11日,山東省濰坊市藥監局公布了其在保健食品專項監督檢查中查到的12種假冒保健食品。該地藥監部門在保健食品專項監督檢查和抽檢中發現:明福牌清贅膠囊、排油基、保和堂牌睡得香、鑫吉安牌參茸丸等12種保健品均被檢出含有化學藥物成分。
安徽省蚌埠市則在近日的專項整治中發現:該地區市場上有近70%的減肥產品不合格,添加違禁成分是產品不合格的主要原因。執法人員共檢查減肥類產品73個品種,查出問題產品51個,不合格產品比例占檢查總量的69.8%。
同時,在流通領域也亂象頗多。中國保健協會副秘書長李萍認為:“保健食品會議營銷存在三大‘短板’,亟待加強規范。”首先,沒有準入資格要求,導致參與企業魚龍混雜。目前,保健食品銷售企業無需辦理特定的經營許可,只需辦理可銷售預包裝食品的《食品流通許可證》,而辦理這種許可證手續簡單便捷,對企業資金實力、人員資質沒有特別要求。其次,操作規范缺失,導致企業自行其是。會議銷售具有一定特殊性,有關部門應對產品宣傳、促銷手段、交易行為、售后服務等制定明確規范。再次,銷售行為不在固定場所發生,監管部門難以有效監管。
據中國消費者協會統計,保健食品投訴量同比上升幅度已超過兩位數,保健品目前已成為消費投訴的重點。
加強監管
從今年7月下旬至9月下旬,由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支持、中國保健協會組織的“保健食品質量安全萬里行”活動在全國各地開展。活動走了8個省、市,在每個省、市都有座談和觀摩。“保健品企業想要獲得長久發展,把質量放在制高點上進行誠信經營是必然的選擇。”中國保健品協會副理事長欒成章表示,希望通過這個活動“揚優扶正”,宣傳行業政策法規,引導企業規范經營。
今年,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了《食品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提出,“十二五”期間,要大力開展食物新資源、生物活性物質等的研究與開發,開發具有民族特色的保健食品,重點研發生產優質蛋白食品、膳食纖維食品、特殊膳食食品、營養配餐和新功能保健食品。《規劃》預期,到2015年,營養與保健食品行業產值達到1萬億元,年均增長20%;形成10家以上產品銷售收入在100億元以上的企業。
“對于保健品這個行業,我認為他的主流是積極向上的,政府層面的政策引導和監管也將促進行業的規范化發展。”欒成章表示,繼2009年《食品安全法》之后,專門針對保健食品安全的法規《保健食品監督管理條例》正在積極制定之中,預計該條例的出臺將會有利于行業的規范。
今日新聞頭條
我也說兩句
驗證碼: |
已有評論 0 條 查看全部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