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運營如火如荼 中國.直銷企業上市風云
發布: 2012-05-31 11:23:15 作者: 未知 來源: 分銷時代

北京時間2011年10月16日,炎帝在公布獲得直銷牌照的第一時間,其CEO鐘建就對外公布炎帝的四部曲以及雙五計劃:第一部曲就是獲得直銷牌照;第二部曲,大家戮力同心,迅速把中國市場做大;第三部曲,資本上市,使炎帝成為上市公司;第四部曲,使炎帝成為全球知名品牌,進入全球五百強企業。
又是一個豪言要上市的直銷企業!
成功企業,在發展到一定的階段后,無不走向或者正在走向資本運營之路。
似乎大部分產業掌控者都有理由認為:資本運營才是企業運營的最高階段。中國直銷行業,上市的愿景正被勾畫的如火如荼:
8月6日,羅麥科技副總經理谷峰在鄭州體育館公開致詞并表示,目前羅麥經銷商已超萬人,僅僅鄭州直銷市場一年已達2000萬業績,隨著公司的統一改制,啟動股份制改造分紅予經銷商,并將在國內正式上市。
8月8日,安然納米上市啟動儀式在山東威海隆重舉行。本次簽約儀式上,山東安然納米實業發展有限公司與德和衡律師集團事務所、昆吾九鼎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正式簽約,稱自己正式進入上市輔導期。
8月20日,中脈道和系統成立兩周年慶典在南京隆重舉行,董事長王尤山宣布規劃兩年的中脈大養生事業已進入實施階段,將投資50億,建巴馬中脈國際長壽養生都會。此外,最重要的便是公司籌劃上市的消息。
年內直銷牌照或將發至30張,成為2007年密集發牌之后的一次小井噴,而1200億規模的直銷市場正吸引著外資巨頭越來越多的注意力。由于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國際資本市場對中國概念大力追捧,投資中國企業,成為中國企業的原始股東成了很多投資者的選擇。
經過幾年資本盛宴的耳濡目染,一大批中國直銷企業被激發出前所未有的上市雄心。利用資本運營手段使企業走向資本市場,似乎正在成為中國直銷企業增強競爭力,實現永續發展的最佳途徑。
上與不上,這是個問題……
對于“上市”,工具書給出的解釋如此簡單:即指企業透過證券交易所首次公開向投資者增發股票,以期募集用于企業發展資金的過程。這也被稱作首次公開募股。這一資本積累的過程英文稱為Initial Public Offerings,簡稱IPO。
由于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國際資本市場對中國概念大力追捧,投資中國企業,讓中國企業的原始股東成了很多投資者的選擇。很多國際的戰略投資者也正試圖尋找有潛力的中國本土直銷企業進行投資,然后進入境外資本市場上市,實現資本增值的收益,分享中國直銷市場高速發展的收益。
這是一個美麗的資本積累過程。
但是現在,面對資本市場,“上”還是“不上”,正在成為一個問題。
中國五千年文化的傳統,以土地私有制為主的封建文化的頑固根基,這種自給自足的封建制度已有千年,擁有了土地可以供應家族消費便萬事皆足的小農意識,和圍繞著以家族業為代表的,以一家一族為生產單位的小規模生產,形成了一種只有為已謀利才有干勁的思想。
從農村的分田到戶,到城市的個體經營,從家庭作坊式的小規模到如今的集團化企業,就內部結構來說,一般都是以個人承包或買斷形式進行的,有的則是自行創業,慢慢發展壯大起來的個體業。
面對競爭的大潮,很多有識之士已經意識到行業集團化可以分擔企業風險,企業與企業之間互相連鎖,織成一種網絡式的分支機構,共同承擔行業競爭帶來的風險。在這個漫長的發展過程中,所有企業都經歷著大浪淘沙式的篩選,唯有適應了社會經濟發展需求的企業才能在這種殘酷的競爭下,脫穎而出。
在中國,絕大多數的直銷企業被打上家族企業的烙印,這與企業的創建和發展緊密相關,F在,對家族式企業又有新的名詞共識,其中包括血緣族,同學族,朋友族。很多專家認為:家族式管理體制的局限性隨著自身規模擴大和市場化程度的提高而日益彰顯。
很多人都對中國的家族企業不怎么看好,因為家族企業幾乎都是管理混亂、家長制的代名詞。但是,中國95%的民營企業卻都是家族企業,并且其中的大部分仍處在傳統家族企業階段。而且在全球500強企業中,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家族制企業,他們聚斂了80%以上的財富。
上市,即意味著要拋掉家族式管理,向股份制邁進。
家族式管理是在企業內部擁有的權力、地位與老板的信任度、忠誠度息息相關,而不在于職務高低。執行力更不是根據你的職位高低,也不是根據指令、計劃正確與否,而是取決于老板和員工相互之間的“面子”。
這是一個艱難的“轉身”過程。
在變革家族制管理的實踐中,許多企業的創業者,在深感自身管理能力跟不上企業成長的矛盾后“求賢若渴”,通過各種渠道尋求職業經理人引入管理能力,但其結果卻往往演化出一部“從一見鐘情到互相猜疑最終不歡而散”的三部曲。
從企業文化上看尤為明顯。在直銷企業里,是以人際關系為導向,親情文化濃烈。就企業文化來說,這是好的,但這會衍生出一些問題,既然是親情文化,必然會導致親疏有別,產生圈子文化,有親系嫡系的分化。
家族企業認為,直銷公司起步門檻低,幾乎都沒有負債,似乎完全沒有理由上市融資,家族制也能夠強調文化的傳承和經營方向的控制;但上市派也有理由,如新認為上市能夠增加透明度,給直銷人信心,雅芳認為這是一個現代公司的必然之路……誰是誰非,很難用一種標準來判斷!
面對資本市場,怎么“上”,則是一個更為困難的問題。
上市是很多企業的夢想,但是直銷企業對于證券市場,卻始終有點像猴子撈月,看著挺美,其實虛無。一些直銷企業聲稱要在某一時間內上市,但結果總是不了了之。一來二去,大家于是都明白,所謂上市,無非是一些直銷企業炒作的伎倆罷了。但是另一方面,我們也應當看到,向“上”的路實在過于艱難。
一家公司要上市,就得把自己的一部分股權賣給愿意買的人,本來是再普通不過的生意,但不知道從什么時候起,成了中國難度最高的事情之一,上一次市相當于脫一層皮。在漫長的排隊,等待審批的過程中,上市公司能深深體會到自己的弱勢角色,不但要面對無數部門審視的焦慮,還要承擔數額不菲的表外成本。當初想為投資者負責的制度設計,對每個上市公司進行嚴格審核,已經異化成一個制度怪獸,不知是為誰服務。
2004年,江蘇隆力奇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徐之偉在北京中法互辦文化年活動上透露:隆力奇正在資本市場上積極行動,其時已通過上市輔導期,計劃第二年在上海上市,并打算在適當時機收購國際品牌。
無聲無息的6年之后,徐之偉向媒體透露,隆力奇依舊在推進上市工作,在一家證券公司的指導下,其在香港設立的子公司計劃兩年內在H股上市。
這是一個嚴峻的現實。
上與不上,是企業目標的問題,成與不成,就只能是企業耐心的問題。
直銷行業的“原罪”使這個行業即使在政策法規已經相對完善的歐美等成熟直銷市場仍然處于輿論的風口浪尖。而這種不可估摸的輿論走向對于上市公司的影響頗大。上市的資源非常有限,很多更好的企業還在門外排隊。
在中國,企業實現上市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直接上市,即我們前文所述的IPO,另一種叫做買殼上市,英文稱其為Alternative Public Offering,簡稱APO。
由于經營混亂造成的行業聲譽問題以及證監會的審慎,可以說,一般直銷企業在深圳和上海兩個證券市場直接上市很難實現,尤其對于民營的內資直銷企業,這就像一場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IPO豎起此路不通的大牌,按照條條大路通羅馬的哲理,很多中國企業轉而尋覓APO的路徑。
買殼上市成為中國民營企業、也是中國直銷企業所選擇的主要上市方式,其過程就是在資本市場上收購一家業績不佳的上市公司,然后剝離其原有資產,注入公司現有資產和主營業務,實現間接上市的目的。
媒體報道說中國已有350多家企業利用APO在美國上市,總市值最高時超過500億美元。但因上市后股票表現慘淡,總市值縮水至200億美元,大多數企業回報率低,涉嫌財務信息披露不實和審計混亂而被強行退市的企業已涉及多家。“財務報表虛假”已成為美國對赴美借殼上市企業財務審計的借口,中國經濟概念面臨著空前的危機和挑戰。
在中國的直銷企業中,少數幾家公司走向了資本市場,成了上市公司。也有很多直銷企業正規劃去境外資本市場上市,還有一些公司則把上市作為一種有效的“概念”,成為推進市場的噱頭,更有些公司干脆就把所謂的“股票”當成產品在市場上大肆銷售圈錢。
與中國的直銷行業類似,完成了APO上市的中國企業也正面臨著商業信譽的尷尬,如何完成信譽救贖,成為擺在大家面前共同的話題和潛在的風險。
資本撮合、模式創新引誘了不少企業家改弦更張。在數字音樂、手機電影、電子商務等新概念包裝誘惑下,一批傳統企業轉型資本市場認可度高的新模式。在新概念里一番燒錢,結果反而失去了在行業里原本不錯的地位。
面對這樣未知的風險平臺,上與不上,似乎真的是個問題。
今日新聞頭條
我也說兩句
已有評論 0 條 查看全部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