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臉攻進中國如新股價翻漲 獎金發放不單看業績
發布: 2012-02-01 11:12:43 作者: 劉致昕 來源: 《商業周刊》

中國大陸上海A股、臺股接連下探10年線,被視為美國股票市場指標之一的標準普爾五百(S&P 500)指數,也在下半年一路走低,如新(Nu Skin)的股價,卻在此時,創下歷史新高。與2008年最低點相比,漲了5倍之多。
金融海嘯后,如新股價一路上漲,2011年第三季更曾沖破50美元大關,資產管理公司摩根大通(JP Morgan)甚至喊出55美元的目標價,是海嘯時股價的6倍。成立20年的如新,在此時由黑翻紅,是因為經過6年的努力,中國市場的門,終于開了。
從2009年開始,如新在大中華區展開連續10季的成長,幅度都在20%之上。以2011年第三季為例,大中華區成長32%,單看中國本土市場,成長竟超過7成。
這樣的成績,來自于一場徹底的體悟和轉型。
從2003年進入至今,如新在中國市場的成長遠不如同業,同期進入市場的安利,如今已成中國直銷市場龍頭,與其它對手拉開了極大距離。
“市場之前低估我們的價值”如新創辦人之一、董事會副主席倫兆勛(Steven J. Lund)說,“最大原因是認為我們只是一個市場的成功。”五年前,如新全球營收一半來自日本,中國市場本應是新的成長主力,但在2009年以前,投入中 國的資源,就像丟進水里的石頭,一去不回。
為了找出原因,現任如新中國常務副總裁暨總經理鄭重,2008年從臺灣來到中國,他發現進軍六年后,“(他們)積習已久,我們才(和當地員工)談了兩次話,要解決的問題已經寫滿(筆記本)了!”他回憶。
變革一:獎勵制度 獎金發放不再單看業績
“早期加入的人,根本不是我們要的人……,用不合法的手段取到利益,低價貨、不經允許就轉換部門、在店里搶人客戶。”鄭重皺著眉頭說,“外面那么大的市場不去做,自己在里面搶!”內斗的陋習不只限制了市場的擴張,更降低消費者對品牌的信賴。
改革,必須展開。
“(直銷業者)要在中國作出差異化,獎金制度的運用就是關鍵。”中華直銷管理學會創會理事長陳得發分析,“太過強調(高額獎金),就會出現像臺灣早期的老鼠會,用組織的方式賺取獎金。”如何在中國社會,找到對的獎勵規范,成為直銷業之間誰先勝出的關鍵。
但獎勵制度一直是直銷業者前進的主要動力,一旦改變,“短期業績會慢下來,要花時間教育直銷商,他們還不一定會接受”陳得發說。獎勵制度的改革,有如 兩面刃般冒險,這也是其它業者不愿輕易改變的原因。“我們在中國,獎金分紅是按季、每個人的表現,你教育組織、訓練員工的方式,還有顧客的滿意度,都是標 準。”如新集團全球業務營運總裁邱爾丹(Dan Chard)說。
變革二:廣設店面 從游擊戰進化成團體戰
對如新而言,業績不如預期,對手又快速成長,此時要慢下腳步,“那需要很大的決心。”陳得發觀察。
鄭重表示,如新在中國市場的投資,瞄準的都是長期目標,包括一反常態地廣設實體店面,投入超過新臺幣14億元,在上海進行巨大投資。為了長期的健康發展,最根本的獎勵制度,也必須改變。
擺脫單一業績指標的衡量方式,雖分散了業績上升的動力,但搭配中國特有的營運點銷售員工制,反而發揮了團隊效益。從游擊戰,轉向各區據點的團隊戰。 “我們目標是一百家店,不同規模,視當地的成長力道、市場大小和銷售人數而定,這也是鼓勵地方領導階層的方式之一。”邱爾丹表示,連實體據點的設立都成為 獎勵方式之一。
但獎勵制度的改變,卻引來基層的不滿,“我們那時候接到威脅,有既得利益者放話說,對我們要見一個打一個!”鄭重回憶,總公司還為此請了一個月的保鏢。
為了預防再犯如中國市場的錯誤,確實掌握全球各地市場,如新推動“五階段溝通(5 step communication)”,從產品研發前期,就由基層傳回消費者需求,一路到產品推出、擬訂營銷策略,近一年的流程,整個組織都盡可能的擁有共識。 放慢腳步進行組織再造,“我們2008年走訪各地,就是為了醞釀未來的成長,到現在都還是投資階段”,鄭重說。
成果從2009年下半開始顯現,如新終于開始在中國邁開成長腳步,開始追趕。品牌印象也出現變化,2010年從8000家美國企業中,入選《財富》(Forbes)雜志最值得信賴的100家公司,成為直銷業者中的唯一。
但本地化的考驗卻還未結束。亞洲市場成長快速,已占去如新全球75%的營收,但德意志銀行(Deutsche Bank)和摩根大通都指出,分散市場雖然是如新被看好的原因之一,但亞洲各市場直銷模式、健康產品、醫療器材的規范不一,有的還在發展階段,未來是否會 有新的限制,或者如中國市場般出現組織內部問題,將是走向全球后,如新的最大考驗。
上一篇:如新志愿者送課下鄉 助力余姚小學體教融合 下一篇: 如新抗衰老研究成果顯著 引領科研新風尚
今日新聞頭條
我也說兩句
已有評論 0 條 查看全部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