騙子手段花樣百出 警方解密新詐騙術
發布: 2012-01-17 10:32:16 作者: 劉青霞 王國燕 來源: 烏魯木齊晚報


用便宜的價格買到很值錢的古玩,而且賣家往往是不知情的,這一現象俗稱“撿漏”。然而在經濟犯罪領域,上當受騙的人往往都抱著“撿漏”的心理。
節前,本報聯合市公安局經偵支隊對2011年烏魯木齊出現的新型經濟詐騙形式進行盤點,希望能夠給人們一些提示。
男子炒股被騙九十余萬騙局:入會炒股高額返利
2011年8月5日,市民木某查詢到“上海某證券投資有限公司”的網站。該網站顯示,通過繳納會員費成為該公司會員,就可以進行操作股票獲利。木某通過網銀匯款6580元后成為該網站會員。8月8日,公司網站聯系人“楊某”告訴木某需繳納50000元保證金以確保不外泄股市信息,木某隨即支付了保證金并與公司在網上簽訂網絡合同。合同約定:每日以匯入炒股資金的8%進行返利。該公司并于同日返利4000元,木某又匯去40萬元,次日,該公司返利36000元,第三次木某又匯款51萬元,8月8日至10日,共匯款96萬余元后,該網站關閉,與楊某”也無法取得聯系。
警方解密:不法分子以“上海某證券投資有限公司”的名義,在網上發布虛假信息,通過“漲停板股票推薦”和“炒股包賺”及每日高額返利為誘餌,要求投資人注冊成為其會員并通過互聯網與其簽訂網絡合同,接著要求會員繳納會員費、保密費,騙取被害人第一筆錢款。通過返回小額“盈利”取得被害人信任后,進一步要求被害人向其指定賬戶打入部分或全部投資款后即隱匿。
警方預警:投資者一定要提高警惕,慎重選擇委托理財機構,以免遭受經濟損失。
援疆辦主任”騙走102萬騙局:利用“援疆建設”名義詐騙
2011年1月26日,市公安局立案偵查一起詐騙案,涉案金額102萬元。
2010年9月至2011年初,晁某多次在不同場合自稱是山東省政府援疆辦主任(掛職自治區一副部長),以他和其他領導入股兗州礦業股份名義詐騙援疆資金300萬元,并以給受害人李某工程項目為名,從李某處騙走102萬元。經查,晁某并非山東省政府援疆辦主任。
目前,47歲的犯罪嫌疑人晁某因涉嫌詐騙罪被警方刑事拘留。
警方解密:犯罪嫌疑人晁某利用了“援疆建設”大好機遇,虛設援疆建設項目,冠以“援疆辦主任”名頭,加之在與受害人交往過程中又自稱與自治區領導關系甚密,并列舉了自治區領導的家庭和親戚關系,獲取了受害人的信任,從而一步步達到詐騙錢財的目的。
警方預警:遇到這種情況,受害人最好先核實對方的身份,以免上當受騙。
ABCD農產品”涉嫌傳銷騙局:網站項目投資模式
近日,市公安局接市民舉報:其加入ABCD農產品項目”網站成為會員后,發現該項目投資模式涉嫌網絡傳銷。
經調查,該網站稱:“ABCD農產品項目”號稱世界第一個真正的農產品投資項目,開創全新投資模式;為了拓展最具有發展潛力的投資市場,決定發展亞洲市場。網民注冊后可成為會員,網站中稱會員通過三種投資方式可獲得豐厚回報,其中復利紅利收益是投資者可以根據不同的需求選擇投資類型,封閉期滿,沒有任何限制條件,隨時可以連本帶利一次性取出,從而獲得真正意義上的投資回報。2萬元人民幣為一份,可投資多份。
警方解密:據了解,該網站經ICP(工業和信息化部備案查詢系統)系統查詢,“ABCD農產品項目”網站沒有備案,屬非正規性網站。其選擇對象以想獲得豐厚投資回報的網民為主,而且具備一定的經濟基礎。犯罪分子有可能先給投資網民一點“甜頭”,當投資網民越來越多,達到一定數量后可能會關閉網站、攜款潛逃,將會給投資者造成較大經濟損失。
警方預警:提醒網民不要輕易相信豐厚投資回報信息,請網民在遇到類似的情況時加強警惕,提高風險意識。
模仿投保人簽名侵占保險金騙局:保險公司業務員動手腳
市民周某2005年10月13日在某銀行購買了一份5萬元保險,公司業務員張某告知她等保險公司電話通知領取保險單。同年10月17日,張某未經受害人的同意,模仿受害人的筆跡,在退保申請簽字后將領取的5萬元保費占為己有。
隨后,張某便辭職了。2011年4月中旬,受害人到保險公司領取這份保險紅利時,公司人員告知其保險已于2005年10月17日退保,保險公司隨即報案。
警方解密:據查,犯罪嫌疑人張某是利用辦理保險7個工作日空當期實施犯罪,并且利用職務便利,如工作程序清楚、公司人員之間熟識等,以此實施犯罪。張某實施犯罪后立即辭職隱藏起來逃避打擊。
警方預警:在這起案件中,投保人員往往會在出險或分紅時才會與保險公司取得聯系,平時不關注,因此給犯罪嫌疑人留下可乘之機。所以投保人在投保后,一定要與保險公司聯系,確認投保情況。
開采草場露天煤礦是騙局騙局:合同詐騙
2011年,經偵支隊共受理了4起“名為草原治理,實為煤炭采挖”的合同詐騙案件。犯罪嫌疑人以“草原植被恢復工程”、“環評工程”、“剝離工程”等名義,與受害人簽訂協議,但私下承諾可開采草場內露天煤礦。受害人在交納活動經費、保證金、資源費后,在無任何開采手續的情況下進場采煤。當采挖受阻造成巨大損失時,遂向公安機關報案。
警方解密:犯罪嫌疑人打著“草場治理”、“飼草基地改良”等幌子,虛構“可采挖草場底下礦產資源”事實,與受害人簽訂虛假的承包協議,騙取工程定金。具體犯罪手段:以“治理危及飼草生長的地下物質,可采挖地下煤炭資源獲取高額利潤”為誘餌,利用簽訂《救災型飼草基地治理項目》施工合同書騙取定金。
警方預警:受害人在簽訂合同時,應先對對方的公司資質、信用度、履約能力、工程項目的真實性等進行考察核實。
今日新聞頭條
我也說兩句
驗證碼: |
已有評論 0 條 查看全部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