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湊資產構造上市謊言 青島齊能化工疑涉傳
發布: 2011-12-27 11:39:25 作者: 未知 來源: 中國證券報

ST長信12月22日的一則公告引發市場關注,公司第二大股東青島齊能化工有限公司持有的ST長信437.02萬股(占公司總股本5%)被聊城市公安局東昌府分局依法凍結。
中國證券報記者深入山東青島、聊城等地調查發現,這起股權凍結可能牽出一起涉及十余家融資主體、遍及山東多個地市、持續時間長達近六年的巨額非法融資案。而該案主謀正是齊能化工及其系列關聯公司背后的操縱者劉迪。
聊城市公安局東昌府分局經偵大隊有關人士23日向中國證券報記者證實,“劉迪因涉嫌非法融資被抓獲”。而對于齊能化工實際控制人劉潮山的下落,坊間則有生病、去世等多種說法尚待證實。
頻頻舉牌上演借殼鬧劇
劉迪及齊能化工因舉牌ST長信并聲稱要借殼上市而為市場所了解。公告顯示,齊能化工2010年8月之后分三個階段買入ST長信達873.69萬股,占公司總股本比例超過10%,與ST長信第一大股東陜西華漢實業集團有限公司展開控制人之爭。隨著陜西華漢拋出重組方案,齊能化工借殼基本宣告失敗,并在隨后展開減持。
在減持ST長信的過程中,劉迪控制的另一家公司青島英圖石油有限公司在今年10月從二級市場大舉買入ST天宏408.52萬股,占總股本的5.09%。
實際上,在舉牌ST長信之后,齊能化工及其背后的劉迪已經進入了證券監管機構的視野。相關部門的調查發現,齊能化工使用三個賬戶購買ST長信股票,但僅對其中一個賬戶的收購情況進行了披露,在披露舉牌之前,三個賬戶合計持有ST長信5%股權的事實并未依法披露。
在資本市場不斷出沒的齊能化工,一直聲稱要借殼上市,并在各種宣傳中為自己貼上“擬上市公司”的標簽。然而在兩次舉牌過程中,齊能化工雖然信誓旦旦要借殼上市,但均未能拿出切實的借殼重組方案。
拼湊資產構造上市謊言
未能拿出重組方案的齊能化工,卻大肆吹噓自己的實力。其在某電視臺播出的專題片中,齊能化工號稱秉承誠實經營的信念,短短三年時間,成為一家擁有固定資產3億多元、年創利潤1億多元的擬上市企業,是一家集能源化工產品及化工設備為一體的綜合企業,擁有燃料油年生產能力100多萬噸,同時組建具有自主經營權的100多家加油站,并在淄博、聊城等地擁有多家生產企業。
然而,在劉迪所標榜的煉油項目——陽谷縣東港潤能化工有限公司附近,一些村民回憶,大約在2009年下半年8、9月份,劉迪開始在陽谷縣南環路租借村民37畝土地,建設陽谷縣東港潤能化工有限公司,號稱投資3000萬元。但在此后兩年的時間里,僅僅建設了幾個大罐、上馬了幾套設備,但一直未見項目正式投產。讓村民們奇怪的是,這樣一個一直未正式投產的項目,卻成了當地的一大“旅游觀光點”,“經常有兩三輛大客車,拉著很多老頭老太太來參觀”。
25日,中國證券報記者在現場看到,目前潤能化工已被陽谷縣法院查封。據了解,類似的項目,在聊城冠縣、濟寧梁山還有幾處,但均未有正式投產的消息。此外,出現在劉迪名下的資產還包括萬家加油站、繡購化妝品連鎖等。
12月11日下午三點多,在山東路117-7臨海匯商大廈公司辦公室,劉迪在開會時被突然闖入的聊城市公安局辦案人員帶走。據了解,目前被捕人員除劉迪外,還包括一些為其融資的骨干人員。
融資渠道類似傳銷
據一位知情人士介紹,劉迪祖籍山東聊城市陽谷縣,1977年出生,畢業于青島某高校,其父劉潮山曾在齊魯石化工作。劉潮山父子二人前幾年進入商界,在青島起家,2007年開始在聊城、淄博、青島各地利用同事、老鄉等關系,以高于銀行利息開展民間集資。
“信譽很好,定期打款到賬戶,”上述知情人士介紹。于是依靠口碑相傳,劉迪融資規模如滾雪球般越來越大。
在齊魯石化工作的劉大姐向中國證券報記者回憶了她投資的經過。“2007年以來,我們這里就陸續有人給劉迪提供資金,劉迪定期支付利息,月息2%-4%不等,按期結算,很守信用。”經人介紹,劉大姐從2010年11月開始通過客戶經理,向劉迪公司陸續匯入20多萬元,并訂立借款合同,約定兩個月一結算,月息4%。
劉大姐曾在多個場合見過劉迪,對劉迪最大的評價就是“太能忽悠,到處給我們開會,鼓動我們做大業績,并拉動身邊的人投資,還在各種場合與給他提供資金的人合影”。劉大姐最終投入資金共約400萬元。
記者調查發現,受害人群以中老年齡段人群為主,主要集中在山東青島、聊城、淄博等地區,另外泰安、煙臺等區域也有群眾參與,投入金額從數萬元至數百萬元不等。
在這個融資體系中,籌資較多的人可以有一定提成,有些受害者因此成為劉迪的兼職業務經理,親戚、同事、朋友等則成為最主要的融資來源。在這個體系中,還有一個重要的職位是客戶經理,他們負責客戶關系,對客戶軟硬兼施,客戶經理可以從所拉來的資金中獲得2%的提成,此外還享受著劉迪為他們購置的豪車。劉大姐告訴記者,客戶經理對小客戶往往采用威脅手段,若不加大投資則將其開除,對大客戶則以更高的收益作為誘餌。
融資協議花樣繁多
受害者抵押房產、透支信用卡、借親戚朋友的錢投入這一騙局之中,但劉迪和他們的客戶經理們給予受害者的保障很不正規。
中國證券報記者獲取了幾份“合作協議”,這些合同有各種制式,參差不齊,制作粗糙,有的甚至僅僅為一個收據,上面寫明借款期限、利息等信息。
在這些借款合同中,融資方也多變,其中包括萬家國際控股集團有限公司、鑫匯股權投資基金(天津)有限公司青島分公司、青島中融合發咨詢投資有限公司等名頭,注冊地主要集中在青島。
在中國證券報記者獲取的一份相對完整的合同中,甲方為受害者,乙方為萬家國際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合同約定,甲乙雙方分別出資1萬元,共同合作經營加油站項目,合作時限為12個月。預計甲方一年分紅額為雙方出資額的24%,其余所得利潤為乙方所得,分紅結算期為3個月。加油站的經營及銷售業務由乙方負責,合作期滿后,甲方到乙方財務處結算并享受優先續約權。
但是在財產面臨巨大風險的情況下,很多受害者卻陷入了無奈的境地。在聊城市齊魯大廈五層的兩間曾經是劉迪下屬公司的辦公地點,記者看到,業主已貼上了“原東港控股有限公司,因欠房租勒令撤退”的告示。
聊城市公安局東昌府區分局已就受害者報案工作張貼告示。據了解,目前已有近百人前來登記。但具體的涉案金額仍有待進一步登記確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