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瑞連分享稻盛哲學的中國實踐
發布: 2011-09-09 09:42:47 作者: 張子宇 來源: 時代周報

胡瑞連在“母親水窖”現場
作為日本最出色的企業家代表之一,稻盛和夫的履歷和實力毋庸置疑。而和其他企業家不同,他進入晚年以后,并沒有醉心于逍遙的生活或者繼續公司的發展和打拼,而是將主要精力轉移到宣揚自己的人生哲學和經營理念上去。作為一個在世界上廣受尊重的商界傳奇,他的選擇并非簡單的對成功學的宣講,而正是稻盛“利他”、“回饋社會”等思想的另一層實踐,即以思想的傳播,讓這個世界更加美好。
而在中國,已經有許多企業家加入了盛和塾,用稻盛哲學和經營法來指導自己的事業和人生路途,他們折服于稻盛個人的魅力和他的思想,希望從中尋找新的動力和啟迪。
時代周報對話完美(中國)有限公司總裁胡瑞連,分享他對稻盛哲學的感悟及數十年商旅經歷的情懷。完美中國成立于1994年,是一家來自馬來西亞的僑資企業。目前的主營方向是保健食品、美容化妝品和保潔用品,已經是業內的領先企業之一。
時代周報:作為一個企業家,你是怎么走上稻盛哲學之路的?是什么那么吸引你?
胡瑞連:我今年已經50歲了,是從2007年開始接觸稻盛哲學,從稻盛先生極富傳奇色彩的人生閱歷和“敬天愛人”的哲學中,受益良多。公司創業之初資本只有100萬港幣,我依然記得當年和伙伴們騎著自行車走遍中山的大街小巷送產品,擠著公交車往返珠三角去做培訓—之所以這樣執著,因為我們心中有著這樣的一個夢,將公司做大、做強,F在事業雖然已有了一定的成績,但是在接觸了稻盛先生的思想以后,我感到人生的過去不等于未來,如果今日你不活在未來,那明天你會活在過去。夢想不等于空想,有了夢想,還需透過稻盛先生提倡的“目標+強烈成功欲望+持續行動”的方式,不斷嘗試、實踐,最終夢想的達成,需要像稻盛先生那般戒驕戒躁地付出不亞于任何人的努力。
時代周報:那么稻盛哲學中對你們公司影響最大的部分是什么?
胡瑞連:我覺的是“敬天愛人”。我們把這個化為經營理念中的“關懷社會、回報社會,也正是這樣的經營理念一直支持著完美公司的穩健成長。另外我還特別欣賞稻盛先生的“三心經營原則”—以人心作為經營的基礎、以良心作為經營的標準、以愛心作為經營的氛圍。
時代周報:稻盛的經營理論中強調企業和員工的共生關系,希望員工以企業為家,以企業的發展為自己的夢想,京瓷在歷史上確實沒有主動裁員過。但是在跳槽頻繁的今天,你是否感到實踐這個理想的困難?
胡瑞連:在1998年的時候,當時國家工商總局下發了《關于禁止傳銷經營活動的通知》。我們于是停止了相關營運活動。雖然停止了運營,但是我們仍然一分錢不少地給業務人員發放報酬。當時有人覺得我們很傻,并且勸我們,反正錢已經賺到了,這個時候不給,是因為政策方面的原因。跑回馬來西亞,就可以萬事大吉。但是我們并沒有這樣做,因為我和我的伙伴都是在海外出生長大,對中國傳統的儒家道德觀念很看重,禮義、廉恥、仁愛、忠義,對我們影響很重。做人如此,做企業更是如此。我們當時通過郵局匯款給業務人員,所有的匯款單全部是用手寫。最小的一張匯款單是25元人民幣,當時那位業務人員接到匯款單后,還特意給公司打來感謝電話,說了很久,我估計當時的電話費都不止25元。還有一位浙江的業務人員,當他接到匯款單后,這個大男人竟然哭了起來。其實錢也不多,好像只1700元錢,但那個大男人很是感動,認為在那種復雜的環境下,還能收到這些報酬,在中國可能很難見到。正是這種“愛人”之舉為公司轉型后的經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業務人員與公司一道“熬過”黎明前的黑暗,共同實現公司持續、穩健的成長。
時代周報:稻盛的成功是建立在社會對其企業和產品認可的基礎上,那么你們覺得如何能突破和破局呢?
胡瑞連:我覺要強調誠信不但是人類社會的共同的道德標準,也是商業社會的基石。產品和服務質量是企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石。絕大部分企業的衰退甚至倒閉,很大程度上都是由產品和服務的質量上的缺陷造成的。作為企業經營者,我們必須為產品和服務的質量負責。企業的經營者若連自己生產的產品、提供的服務,都沒有信心,自己不愿意試用,消費者又憑什么為你企業的發展埋單?
時代周報:你們公司的產品主要是食品和保健方面,這肯定是一個焦點問題。你們有信心不出問題嗎?
胡瑞連:我們相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們的法則是自己先充當試用新產品的“白老鼠”。產品在正式上市之前,會按照董事局成員-公司高管-基層員工(按照自愿報名的原則)的順序試用,從兩周到三個月時間不等。2005年我們還主動把產品送到了國家體育總局的興奮劑檢測中心,證明了它的六種營養保健品不含刺激劑、激素類藥物等國家及國際禁止運動員服用的違禁成分。此外公司還會細心地考慮消費者的各種需求,由于中國和東南亞市場的用戶中有大量的穆斯林消費者,我們還通過中國伊斯蘭教協會清真HALAL食品認證。
時代周報:稻盛哲學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就是“利他”。這個東西讓人有很多疑問,如何理解“利他”呢?企業不是應該以利潤為第一的嗎?
胡瑞連:我覺的這個可以在稻盛先生的《活法》一書中尋找答案。里面寫道:“利潤只是受委托臨時保管,最終需要貢獻于社會。”在全球化、商業化的浪潮下,企業公民需要更多思考和擔待。除了稅收、就業,需要我們從慈善公益方面做更多、更務實的實踐。這一點,不論是財富的第三次分配的觀點,還是促進社會和諧穩定,都有著現實的意義和深遠的影響。
時代周報:主要是指慈善方面嗎?慈善目前是一個熱門話題,爭議很多。你們具體是怎么做的?
胡瑞連:慈善是一個社會問題,作為一個企業,無法去評價其背后的問題。對我們自己企業來說,只能強調不在于捐錢的多少,而是是否盡心。在中國我們第一次接觸慈善事業是1994年時給中山市博愛醫院捐款10萬元人民幣。當時的公司前途未卜,甚至還未贏利。但我覺得“多多益善,少少不嫌”,大家省下一次用餐的費用,可能就會幫一個家庭;少吃一頓肉,兒童少吃一包零食、婦女少用一盒化妝品、男性少抽一包煙,企業家少喝一次酒,上班族一年省下1000元,就可以捐獻一眼“母親水窖”,救助一戶缺水家庭。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經捐建了84所希望小學,并推廣母親水窖(累計捐贈1940萬元款物)、倡導無償獻血、推動禁毒事業、資助健康快車(健康光明行)、參與慈善萬人行和資助我國尖端科研人才培養,捐資總額近3億元人民幣。
時代周報:同樣作為實業家,稻盛的經歷對你的最大啟發是什么?
胡瑞連:夢想。無論如何,人不能放棄夢想。稻盛先生在京瓷、第二電電以及日航的成功經歷告訴我們:將要實現的狀態以“彩色”在頭腦中呈現;只要思考達到每個細節,目標就一定能實現。同樣地,中國有句俗話,叫做“心中沒有大目標,一根稻草壓彎腰;心中有了大目標,千斤重擔也敢挑”,也是相同的意思。
我讀稻盛先生《你的夢想一定能實現》一書非常感動。里面通過回憶自己年輕時經歷的種種煩惱,將自己的想法向大家作出解釋,他告訴我們擁有屬于自己的夢想,勤奮努力,專心致志。這樣,我們就一定能夠度過美好的人生。將要實現的狀態以“彩色”在頭腦中呈現,并思考到每個細節,目標就一定能實現。每次我去走市場的時候,總會遇見經銷商向我索要成功的“捷徑”或者聽到從業艱辛的抱怨,這個時候我嘗試啟發他們,讓他們自己發現自己“彩色的夢”—讓父母安享晚年,讓孩子有良好的成長教育環境,個人價值觀的實現以及對他人乃至社會的貢獻與擔待。當一個人感覺到展翅高飛的沖動時,他就再也不會滿足于在地上爬行。只要有真正的遠景,人們會成就卓越并不斷學習,不是因為別人叫他們去做,而是他們自己想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