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作海的執迷能否刺激寧夏的傳銷神經?
發布: 2011-08-10 09:47:38 作者: 范子軍 來源: 華聲在線

自愿打入傳銷組織的甘永成功脫險,獲得了很多趙作海夫婦從事傳銷的證據。當記者借此規勸李素蘭回家安穩生活時,李素蘭卻矢口否認,接著關閉手機,玩起失蹤。但是,李素蘭和趙作海的“發財夢”可能做不長久了。本報和《新消息報》的連續報道已經引起寧夏回族自治區領導的重視。(8月6日大河報)
“趙作海冤案”不只在河南,而且在全國受到輿論的強烈關注,更引發了各地、各級司法機關關于如何從制度層面健全、完善民主法治體系,遏制刑訊逼供現象,依法保護當事人合法權益的深度檢討。人們慶幸趙作海因為案件主角奇跡生還而得以昭雪的幸運,更樂見這一公共事件對于推進全國司法實踐改革的標志性意義。然而,剛剛擺脫刑事冤案夢魘的趙作海,又被傳銷的惡魔緊緊纏住,這一社會個體人物身上過于濃烈的悲情叫人深感不安和不堪。
與世隔絕了11個年頭的趙作海,有一種融入現實社會的迫切愿望和強烈沖動,也正因為11年的“兩耳不聞窗外事”,讓他對社會的認識或許依舊停留在過去,因而對一切感到無比新鮮、稀奇,滋生出一種趕上好時代的感覺,“司法代理”、“資本投資”等“超常規”的行為,甚至曾經一度被傳讓媳婦之間的紛爭,盡管在局外人看來顯而易見是他續寫人生的敗筆,卻足見其不愿落伍于時代、不愿為命運拋棄的狂熱追求。
拿國家賠償金搞傳銷的趙作海,其公眾人物的特殊身份,注定了在媒體的關注下,會引起當地官方的高度重視,進而得到順利解救,大眾無需過于操心。然而,正如我們關注趙作海冤案是為了捍衛司法正義,維護全民合法權益一樣,對其陷于傳銷的關切,顯然也不能止于其個體命運,而必須喚起有關各方對恣意涌動、屢打未絕的傳銷暗流給予高度重視,如何鏟除這顆寄生在市場和社會里的毒瘤,讓更多的民眾不再飽受蠱惑和危害,更應該成為我們的著眼點和著力點。
近年來各地形形色色的傳銷暗流涌動,特別是寧夏等地更是成氣候,有媒體報道那里僅河南省就有十萬大軍遠赴賀蘭搞傳銷,所謂西部大開發人力資源扶貧工程更是極具欺騙性和誘惑力。既然媒體時有揭發,傳銷何以依舊相當猖獗?這其中固然有組織者為追逐利益鋌而走險,“趙作海們”盲目迷信等因素,但同時顯然與地方政府、執法部門打擊不力,甚至有意放縱有關,從報警被稱“時機不成熟”、臥底記者遭遇圍追堵截等惡劣細節不難想象當地的傳銷生態如何。
也許當地對于打擊傳銷并不積極、樂意、果決,是為了趨龐大的傳銷大軍對拉動當地內需、刺激當地經濟發展之利,可明眼人很容易看出,這種涉嫌放任違規違法活動換發展的做法,跟最近引發極大輿情震動的東北方正縣為了招商引資,替當年日本侵略者“開拓團”立碑的做法一樣,都無異于飲鴆止渴。因此,相關報道引起寧夏自治區高層重視,區政法委書記批示督辦趙作海涉傳銷一案,這當然讓人振奮,但不止于趙作海案件的偵辦,而由此強烈刺激寧夏乃至其他各地的傳銷神經,對傳銷這一害群之馬開展全面、徹底的整肅行動,無疑才是公眾最希望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