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天獅與慈善機構合作 愛心和善舉應被尊敬
發布: 2012-05-20 19:59:42 作者: 海霞 無暇 來源: 中國經濟導報

陳光標事件引發的余熱還未消散,天獅集團又吹響了新一輪的慈善集結號。
如何看待陳光標事件,如何理解企業社會責任,對于我們的慈善機構、捐助方來說都是一個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因為,慈善行為和慈善事業并非只是“掏錢”就能實現行善那么簡單。隨著企業社會責任理念的深入人心,越來越多的企業家和企業積極參與公益慈善事業,但并非都能得到社會的認可。
有的人不認同陳光標捐贈的方式,有的人質疑其捐贈的目的性過強,有的人質疑其個別捐贈項目的真實性,考慮到中國整體的文化環境和慈善事業發展尚不完善的客觀現實,陳光標的捐贈行為方式受到爭議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正如李金元所說:“對于陳光標本人的捐贈行為,我還是認同的,特別是他在飽受質疑的情況下依然表示會繼續公益慈善事業,我個人表示欽佩。雷鋒做好事不留名,陳光標做好事要留名,不管初衷是不是要留名,我們應該首先看到的是他做了好事。”
其實,對任何企業和個人做公益慈善的行為,社會都應該表示敬佩與感謝。無論行善的人對自己的善舉采取的是高調還是低調的方式,行善的目的性如何,只要最終的結果是讓真正有需求的人得到了應有的幫助,并有所獲益,這就值得社會尊敬,值得人們學習。我們應該營造一個倡導慈善和公益的大環境,至少不要去打擊做公益慈善事業的人士的積極性。
慈善事業作為社會保障體系的一種重要補充,對于弘揚美德、優化社會結構、整合社會資源、促進社會和諧具有重要的積極意義。而推進慈善事業又是一個系統性的工程,涉及政府、民間組織、捐助者、受助者、企業、大眾、媒體等多個主體。只有明確各主體的功能定位,理清相互間的互動關系,才能真正發揮慈善事業應有的社會價值。政府需要提供完善的法律環境,必要的管理和監督職能,特別是我國的慈善事業還處在初級階段,政府在調節社會不同群體的利益平衡方面具有一定的主動權,正面的引導和支持可以讓社會慈善事業發揮更大的價值。
民間慈善組織是在自愿的基礎上建立的,主要是以間接的方式為需要幫助的個人或群體提供善款和志愿者服務,是公民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目前已經成為我國慈善事業的重要力量,發揮著溝通捐助者與受助者的紐帶作用。而作為捐贈者的企業和個人則是慈善事業主體中的重中之重,這是因為,無論是行業協會還是民間組織,其慈善款物多來自于他們,所以作為捐贈者的他們應該受到大家的尊重。
企業在公益慈善事業上,要合理科學地規劃,要兼顧企業的自身發展與社會需求之間的匹配度,更要與專業的慈善機構合作,以實現效果的最大化。天獅集團與權威慈善機構開展合作,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也為其他企業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其實,愛心不分大小,只要無數小的善舉匯成愛的海洋,社會就會更美好。
鏈接
感受愛創造愛傳播愛:天獅的社會責任
5月18日,天獅集團迎來了第六個“5.18愛心日”,并選擇這一天發布了《天獅集團企業社會責任報告2011》。
記者在現場采訪中了解到,在天獅集團16年的發展過程中,在董事長李金元的感召下,天獅集團以“感受愛、創造愛、傳播愛”為慈善理念,積極投身社會慈善公益事業,捐贈超過15億元人民幣。同時在世界范圍內踐行一個國際化企業公民的社會責任。
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李金元告訴記者,做健康產業的天獅,發展戰略和經營理念圍繞“大健康”概念。因此。在對待社會責任的理解上,在慈善事業投入的方向和方式上,天獅有著自己的理解,并把企業社會責任分為四個層次:對人類生命健康的責任、對企業健康可持續發展的責任、對行業健康發展的責任、對促進社會和諧健康的責任。
16年來,天獅將上千種綠色健康產品傳播到世界每個角落,從一家起步于天津的民營企業,發展為業務輻射190多個國家和地區,橫跨生物技術、健康管理等諸多領域,帶領全球2000多萬個家庭的穩定消費群體,一步步實現著全球化“大健康產業”的夢想。
中國扶貧基金會段應壁會長透露,繼與中國扶貧基金會成功合作執行了“母嬰平安120行動”后,從今年5月開始,天獅集團將與中國扶貧基金會再次合作,在全國10余個省市啟動“大手牽小手復明計劃”項目,“一對一”地對患有眼疾的貧困兒童進行救治,受到救治的孩子可能因此改變其一生的命運。
段應壁還表示,盡管有越來越多的企業參與公益慈善事業,但很多企業為什么做,如何做,做了會怎樣,都比較迷茫。其實,做慈善不是目的,我們可以把它理解為一種途徑,最終的目的是為了將愛心傳遞,爭取匯聚更多的社會愛心力量參與到公益慈善活動中來,從而促進社會和諧發展。我們作為專業人士,也要對企業進行正確的引導與相應的支持,確保企業在公益慈善的道路上走得好,走得遠。
李金元則表示,天獅除了常規捐贈,更致力于對愛心文化的傳播,天獅的愛心宗旨就是感受愛,創造愛,傳播愛。在這條道路上,不僅僅要做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更要將愛心文化發揚光大,讓更多的人參與到愛心事業中來。
今日新聞頭條
我也說兩句
驗證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