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利:如何成為中國健康品第一品牌?
發布: 2011-04-19 09:40:46 作者: 徐麗 來源: 中國廣告

2010年,安利在全球銷售額高達92億美金,中國、印度等新興市場為安利貢獻了很大的市場份額,其中安利在中國的銷售額更高達220億人民幣。
之前安利帶給國人的印象有兩個,一個是安利獨特的直銷模式,另一個是安利的產品質量,安利模式不僅帶動了一批銷售人員走向致富之路,也促成了他們的自我實現和人生轉變。雖然安利直銷模式最終走向了專賣店銷售模式,但是安利的培訓寶典、安利的品牌推廣、安利的新品研發思維仍然被很多業內人士引為經典。
筆者多年從事健康品類的宏觀戰略和品類研究,也看到本土健康品牌近年的發展軌跡:中國的保健品行業在2001年遭遇信任危機后,一線品牌迅速衰退,從廣告投入銳減到銷量銳減,最終到品牌影響力銳減,與此同時,以安利為代表的國際品牌卻在大健康領域一步步走向輝煌,2010年安利健康品的銷量是100億以上,比中國知名度最高的保健品腦白金高了5倍多。
為什么安利能走到今天的位置,筆者采訪了安利(中國)研發中心副總裁陳佳女士。
徐麗:您怎么定義“保健品”這個概念?中國的保健品和國外的自然療法、植物健康品、功能食品有何異同?
陳佳:在中國,對“保健品”是有嚴格定義的。首先保健品是食品,不是藥品,不是用來治病的;其次保健品是有功能的,如改善記憶力, 輔助降血脂;第三保健品是有針對人群的,比如安利的蛋白質粉,能夠抗疲勞、提高免疫力,但我們也點明了不適合人群,比如“兒童”。而國外的“自然療法”是不點明具體功能是什么的。
徐麗:中國目前禮品類保健品流行,現有和安利類似的瓶瓶罐罐類別的保健品品牌不少,您認為安利和他們的本質差別在哪里?
陳佳:目前的中國保健品市場,企業追求廣告效應的多,大部分的經費花在報批和廣告上去。 在產品研發上的投入很少; 同時很多企業都把通過審批作為最高要求,認為通過國家審批,拿到“藍帽子”就萬事大吉了。在安利,我們認為通過審批是最低要求,這個行業是一個非常專業的行業,取得報批只是最低最起碼的門票,我們很多的精力是花在產品技術的研發上。
徐麗:安利在中國發展十多年,成績斐然,除了品牌推廣的成功外,在產品研發方面有什么獨特的競爭優勢?未來產品儲備研發的方向是?
陳佳:安利的產品研發,追求安全性,追求有效性,追求質量控制。無論是安利銷售最好的蛋白質粉,還是以后要推出的新產品,安利的基本理念和獨特的競爭優勢是:采用安利有機農場生產的有機成分,從控制土壤、水分和植物營養素開始。我們在全球有四個有機農場,美國兩個,巴西一個,墨西哥一個,都是如此。即使是采用別的有機農場的原料,也都必須通過安利的認證。此外,必須通過大量的臨床研究,同時用做藥的標準對產品的有效性、安全性進行評估。下一步我們將致力于用西方的標準對中草藥進行解析。今年我們會在中國建一個植物研發中心,我們會致力于研究怎么用有機的方法種植中國的草本,尤其是中草藥,同時要研究怎么樣可以提煉出它的有效成分,用現代科學將一些天然植物的有效成分提取出來。我們植物研發中心的成果將不只用于中國產品的開發,也將用于全球其他市場。
安利下一步研發的方向,我們主要參考兩個文件:“中國城市居民營養調查”,即通常所說對的“營養圣經”,另外就是“中國人健康白皮書”。
安利的目標是:“讓消費者不得病,少得病,得小病”。一個人從亞健康到生病,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因此,保健品最大的用武之地,是把健康的時間延長,盡早用食品來進行干預,讓他不要得病。國務院發展中心的研究報告指出:保健行業每實現3億元產值,可減少5億元公費醫療費用。
徐麗:安利保健品研發,是以市場為導向的嗎?您能簡單的介紹一下一個安利保健品新產品從需求開始到產品上市的新產品研發流程嗎?
陳佳:流程首先是研發。一個研,research,需要做大量的技術儲備。一個發,development,需要推出產品。技術只能體會,看不到摸不著,需要很長時間的儲備和積累,失敗率非常高。其次是研究消費者,看他們的需求和問題。再次是匹配,把技術儲備和消費者需求相匹配,哪怕是劑型,比如大蒜片,其中的功效成分是只能夠小腸吸收的,這樣包衣就必須做成堿性的,這樣才能保護藥片通過酸性的胃液。此外還有口味研究、工藝研究、活性成分研究、臨床研究等等,要有大量的技術儲備。除了技術儲備,還要有人才儲備,不同階段需要的人才截然不同,研發階段需要招收博士碩士做基礎研究,中段需要學營養的、學化學工程的、學包裝的……
徐麗:幾年來,安利保健品銷量在中國快速增長,您認為推動快速增長的核心是營銷推廣對品牌的助力?還是直銷體系規模的快速發展?還是其他的什么原因?
陳佳:定位、責任、研發、質量控制,都有。在品牌建設方面,2010年安利在全球推出公眾營養健康教育項目,開展多項體育營銷,極大提升了旗下紐崔萊品牌的影響力,拉動紐崔萊全年銷售額達到近40億美元,繼續雄踞世界維生素、礦物質和營養補充劑第一品牌的寶座。在企業品牌建設方面,2010年10月,NBA勁旅奧蘭多魔術隊的主場——安利中心正式建成啟用,助力安利品牌更加家喻戶曉。在運營優化方面,安利公司繼續強化全球運營的整合,調整供應鏈,以此降低成本,提升效率。為拉近與消費者的距離,助力營銷人員經營,安利還借鑒中國市場經驗,在全球范圍內增設實體店鋪。
徐麗:您如何看待保健品市場的未來?
陳佳:全球有80億美金的保健品市場,每年都在以7%的速度增長,比起日化產品每年1%的增速高多了。在增長最快的國家中,第一是美國,第二就是中國。從2006年的500億到2008年的800億,行業發展趨勢是很好的。
目前很多品牌都在嘗試進入這個市場,比如雀巢也開始進入保健品,他們與歐萊雅合作推廣一個美容產品,一些做藥的企業,也開始介入保健品行業,這些都說明保健行業的未來具備發展潛力。
告別陳佳,筆者認為安利的快速發展,除了上述原因外,還基于安利高層對健康產業未來的洞察,對中國市場的深度剖析。作為全球最大的直銷企業之一,目前安利業務已遍及全球80多個國家和地區,擁有300萬人的核心銷售隊伍和14000名員工。正如安利大中華總裁顏志榮表示:"不在中國設立研發中心的跨國企業已落伍了" 。根據中國市場的特性成立研發中心,瞄準中國(什么的增長率)增長率制訂自己的銷售增長率,瞄準中國的城市化趨勢捕捉自己的增長點,這些都說明安利除了品牌推廣之外,對消費需求、對產品獨特性的創新、對渠道策略的精準把握都構成了安利在中國快速增長的理由,從中不難看到這個國際巨頭從戰略到戰術的精細化研究帶來的現實利益。
中國人均GDP持續增長意味著更大的市場,但明天的市場屬于誰?
安利,這個領跑者,給身處同一領域的競爭者帶來的啟發又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