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亮:不能用直銷的方式做PE
發布: 2011-04-06 22:20:08 作者: 陳亮 來源: 直銷報道網

現在直銷行業里如火如荼地盛行著私募模式(PE),這種情況將會對直銷團隊的穩定發展起著瓦解作用,我們應該引起高度警惕。
私募作為一種全新的資本運營模式,可以說已經走進了我們的生活,但是長期以來,私募基金一直游離于法律監管之外,沒有取得合法的法人地位,致使它面臨較大的法律風險。直銷人投資私募,抽調正常直銷的資金和精力,轉戰地下金融領域,以求換取高額利潤回報,這是在走而挺險。
私募基金最早起源于私人銀行業務,隨后其服務對象日益擴大、功能日益完善。目前,全球的私募基金總量超過了10萬億美元,成為重要的金融服務內容之一。私募基金這種面向少數投資者的基金,在中國目前已逐漸形成一個較為活躍的私募股權投資市場。
我們知道,私募股權投資基金(Privte Equity)簡稱“PE”,最早起源于美國。1976年,華爾街著名投資銀行貝爾斯登的三名投資銀行家合伙成立了一家投資公司KKR,專門從事并購業務,這是最早的私募股權投資公司。到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國外PE行業進入快速發展階段,先后投資了諸如思科、微軟、英特爾、雅虎等高科技企業,幾乎都獲得了高回報。在發達國家,私募股權基金是資本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歐美發達國家,私募股權基金每年投資額已占到GDP的4%至5%,成為僅次于銀行貸款和IPO的重要融資手段。經過30年的發展,國外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已經形成規模龐大,投資領域廣泛,資金來源廣泛、參與機構多樣化。目前西方一些國家私募股權投資占其GDP份額已達到4%至5%。
隨著中國經濟開放度的不斷提高和金融市場的逐步深化,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私募基金的重要目標市場,同時本土私募基金也顯示出了較大的發展潛力。私募股權基金以專業的眼光尋找、評估具備投資價值的目標公司。在整個過程中,私募股權基金扮演著“價值發現者”和“整合者”的重要角色。例如中國大陸第一起典型的PE案例,就是2004年6月美國著名的新橋資本(New Bridge Capital),以12.53億元人民幣,從深圳市政府手中收購深圳發展銀行的17.89%的控股股權,這也是國際基金在中國的第一期重大案例,同時也藉此產生了第一家被國際并購基金控制的中國商業銀行。
由此發端,很多相似的PE案例接踵而來,PE投資市場漸趨活躍。但是,這種私募行為,并非是不受監管的,只是目前國家還沒有明確的政策法律。也正由于我國至今未從法律上給予私募基金明確定位,使其長期游走于灰色邊緣。財經觀察家姚上毅就說,PE的一個最大特點就是其最終目的不是投資,而是退出,通過退出獲得大量收益。
目前在直銷行業內流行的私募投資,基本的模式是有錢的團隊領導人被吸引過去加入與私募相關的俱樂部,成為基本的會員,再鼓動說服團隊其他成員也抽調資金進行投資,這樣他們將投資直銷的生意錢換成美元,匯入國外的銀行賬戶,或者直接交給團隊領導人,以團隊領導人背后的私募機構來“理財”換取高額的利潤“分紅”(回報比例甚至高于100%)。直銷人之所以會頻頻出手,主要原因就是因為其投資回報率高得驚人,遠遠高過了直銷行業。
對于這種“錢生錢的生意”,我們可以透視私募基金的背后鏡像,“私募基金呼喚‘陽光化’,但并不代表它違法。”這種私募基金目前不受國家法律的保護,直銷人投資風險很大;并且把本來做直銷的錢拿出來投資私募,那么直銷的中層骨干就會逐漸瓦解(因為以直銷的方式進行私募投資,介紹發展的對象大都是有錢的直銷中層人員),這樣導致最后直銷團隊無人,或者說沒有了中堅力量,這對中國的直銷行業來說是很危險的,應該引起我們的高度警覺!我們不能在直銷團隊里發展人員做PE,更不能用直銷的模式來拓展人員!
當前,私募股權投資越來越強大,甚至有些過于強大,已經引起了一些國家政府部門的警惕。據稱,美國司法部一開始調查業內是否存在妨礙競爭的行為;而對于我國,《私募基金管理條例》將會適時推出,這對私募基金的監管將逐步規范化。
(作者系中國商業文化研究會直銷商業文化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當代直銷》雜志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