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寶的商業思維:三生全面升級并不“緊迫”
發布: 2011-03-28 10:58:04 作者: 佚名 來源: 分銷時代

正是在這樣的困惑中,徐徐而來的寧波三生日用品有限公司引起了各界的廣泛關注。不是因為它的速度,也不是因為它的規模,而是因為它七年來始終持續的成長力和它更加波瀾壯闊的發展后勁。
日前,本刊記者遠赴寧波,特別拜訪了寧波三生日用品有限公司董事長黃金寶先生,去探詢三生永續成長的基因密碼。因為三生公司的持續成長基因,對于中國民營企業來說,是一個天窗,也是一片曙光!
“短期來看,草的生長速度和樹相比,肯定是草的長勢明顯,但是幾年過后,草換了幾撥,但是樹依舊是樹。”
記 者:新年好,黃董。每次來寧波,都有一種“回家”的感覺;因為這里有一個我們熟悉的三生,因為三生是一個令人親切的企業!
黃金寶:謝謝你們的認同,也歡迎你們常來三生。自從三生公司創立,我就沒有把三生當成我個人的私有財產。我希望它是有益于整個社會的企業。
記 者:的確是這樣,隨著三生的發展和壯大,不僅僅是三生員工和合作伙伴的生存質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一些災區民眾、弱勢群體也得到了三生公司的鼎力相助,就連寧波外來務工人員,也在“和諧三生,送福萬家”的公益活動中,登上了回家過年的免費班機。
黃金寶:既然三生是社會的,三生的發展成果也能與更多人分享。從本質上而言,無論是個人還是組織,要想在這個社會上有所發展,就必須融入這個社會。你的社會融入率越高,你的發展空間就越大。甚至可以說,決定你發展程度的,就是你融入社會的程度。
記 者:這是一個新穎而優秀的企業經營哲學,很值得大家借鑒。剛剛過去的2010年,是三生“二五”規劃實施的第一年,在這個至關重要的起點年,三生取得了哪些成就?
黃金寶:自2010年3月5日,三生全面吹響了三生“亮劍二五,決戰2010”的號角,公司各部門和全體營銷伙伴群策群力,百分之百完成了年初制定的各項目標,取得了“亮劍二五”的開門紅。這不僅為圓滿達成二五總規劃夯實了基礎,更高昂了全體三生人對二五規劃的必勝信念。
記 者:盡管三生已經在六年來的發展中天翻地覆,但最令人嘆為觀止的是它持續的成長力。您知道,中國并不泛速度上的“黑馬”,稀缺的是像三生這樣的“千里馬”。您認為三生持續成長的核心是什么?
黃金寶:你們已經看到了,在三生工業園內,我們種植許多名木古樹。當然,這首先是工業園區生態的需要,但同時也寄托了我的企業經營思想。短期來看,草的生長速度和樹相比,肯定是草的長勢明顯,但是幾年過后,草換了幾撥,但是樹依舊是樹。做企業其實是跑馬拉松,不是比某一階段跑得快,而是持久戰。對于我來說,一個企業,做大不如做強,做強不如做久,我理想中的企業就如樹一樣,持續向上,基業長青。
記 者:那么,您的這種企業如樹的理念是怎樣具體去體現的呢?
黃金寶:樹還有一個特征,就是根系、軀干、枝葉必須相互作用、協調生長,只有這樣,才能根深葉茂。所以,靠實力成長、靠綜合資源成長是三生一貫經營思想。將這種理念落實到企業的發展決策中,就是三生的發展絕不僅僅是產值的增加和市場邊界的擴大,更包括企業整體結構的全面提升。
你們知道,三生不是白手起家的直銷企業,它在導入直銷模式前,就已經具備了厚實的資產積累和相當的市場聲譽。切入直銷后,我們始終堅持企業平臺建設與市場規模的同步性和協調性。如09年啟用的設計年生產180億元的三生國際健康產業園、全國建設31家分公司等,都是這種思想的具體體現。所以,盡管這幾年來三生的發展持續而快速,但相對于這樣的背景和格局,三生的成長也就自然而然了。
記 者:三生不是速度上的黑馬,也不是規模上的大鱷;但三生的成長卻是最本真的成長、最自然的成長、最具成長性的成長!
“對于企業做多大,我沒有一個標準,我的準則是做好、做強。沒有好,做得再大也是白搭……”
記 者:如同國內GDP屢創新高一樣,改革開放以來,國內企業在發展速度和規模擴張上可謂屢創奇跡,但許多曾經輝煌一時的企業最終難逃衰落的宿命。在您看來,為什么中國企業普遍難以持續呢?
黃金寶:這個問題我認為應該從兩個方面去認識。首先,中國的市場經濟正處在一個漸進的過程中,政策和法規的完善也處在一個漸進的過程中。所以,市場的不規范、利益機制的不均衡在所難免,尤其是關系經濟還相當普遍。這就導致了一些偽“機遇”或者說偽“捷徑”的出現。另一方面,企業作為以利潤為基礎的經濟組織,趨利是本性,所以很容易被那些偽“機遇”和“捷徑”牽著鼻子走,一旦“機遇”消失了,“捷徑”封堵了,企業的難以為繼就非常正常了。
記 者:那么,在三生的持續成長中,您認為最關鍵的因素是什么?
黃金寶:記得你們進來時說的第一句話是,每次來寧波,都有一種“回家”的感覺。如果你們表達的是真實感受的話,說明答案你們已經感應到了——三生之所以能夠持續成長,最關鍵的因素就是它強大的人心凝聚力——咱們中國有句俗話,人心齊,泰山移。這句話就是三生這幾年持續成長的謎底。
記 者:三生的凝聚力,我們已經感同身受。我們也知道,人是企業唯一能動的資源。我們想明白的是,為什么三生能有這樣的凝聚力?或者說,三生的凝聚力是來源于哪里?
黃金寶:這個問題恐怕就不是一言兩語可以回答的了,我只能扼要地說兩個方面。
首先,三生的凝聚力來源于它腳踏實地的實業精神。近年來,專心實業似乎已經是一件十分“落伍”的事情了,當年曾被視為偶像的松下幸之助、杰克·韋爾奇等實業家不再時髦,人們津津樂道的是“概念”、“資本”,甚至是“忽悠”。盡管各種誘惑“亂花迷人眼”,但我認為,實業在相當長的歷史階段都將是中國經濟和民眾生活的支柱,離開了實業,中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就成了無本之末。所以三生始終在重產品品質、重服務質量、重商業信譽這條路上埋頭拉車,并最終贏來了人氣的不斷倍增和利潤的水漲船高。作為一個企業,強大而穩定的贏利能力是一切的根本。
記 者:經過六年的持續發展,今天已經如日中天。更令人欣慰的是,隨著三生產業的不斷壯大,它的發展動力也越來越強勁。請問,在您的愿景中,三生應該是多大的企業?
黃金寶:對于企業做多大,我沒有一個標準。我的準則是做好、做強。沒有好,做得再大也沒有意義。因為企業財富的創造,必須建立在價值的創造上。而衡量價值的重要標準之一,就是企業的永續性。沒有永續的發展,就意味著欠缺社會的認同;欠缺社會的認同,就意味著,企業價值的消失。所以說,企業在經營過程中能與員工、消費者、經銷商和社會和諧發展,獲得共贏,比單純的做大更重要,也更能做大。
“一個永續發展的企業,必定是規范大于自由的。沒有規范就沒有未來,因為規范是企業穩健發展的重要保障”
記 者:我們在2月26日召開的新年啟動大會上獲悉,2011年,三生公司將在管理和服務上全面升級。我們有一個疑問:這幾年來,無論是在成長速度還是在質量上,三生都堪稱標桿;為什么要突然提出“全面升級”呢?
黃金寶:首先得糾正一下你們的說法,2011年的全面管理升級不是臨時提出來的,它是三生二五發展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三生的管理升級并不是臨時決定的。當然,更重要的是,一個永續發展的企業,必定是規范大于自由的。因為規范是企業穩健發展的重要保障,可以說,沒有規范就沒有未來。所以,我希望大家和公司一起,著眼未來,堅持自律經營、規范發展,保障事業的長遠、穩健發展,贏得更大的未來。
記 者:但就目前的火紅的成長勢頭來說,企業的“全面升級”似乎并不緊迫。
不錯,就像你們說的,三生目前的成長勢頭的確很好,但誰能確保它未來的成長永遠很“紅火”呢?頭腦清晰、居安思危,是每一個企業領導人必備的思維,尤其是在企業快速發展、處處掌聲的時刻。不可否認,通過近幾年的快速發展,無論在產品的品質和結構上、還是在平臺的規模上,三生都達到了行業領先水平。
確立了硬件上的優勢之后,再在軟件上升級,這在公司的發展過程中首先是一種自然;而隨著公司產業規模的不斷放大,由經驗式管理向規范化邁進,也是一種規律。因為它不僅能最大限度地減少人際摩擦,使企業的各項流程更加科學、嚴謹,而且優秀的制度和完善的流程才是企業更內在、更強大、更持續的原動力——當然,鍛造公司機制,淬煉企業原動力,是當前中國企業,尤其是中型企業普遍的瓶頸,它需要我們下大工夫、下苦功夫,在理論與實踐中不斷修正,反復演進。這也是我們為什么要先行一步,并邀請海外專業機構介入的緣因。
記 者:我們剛剛討論過,三生這幾年持續成長的關鍵因素就是人心凝聚力。而“全面升級”中的“制度”、“規則”、“流程”等,這些西方理性的產物會不會覆蓋三生原有的人性化氛圍,尤其是原有的文化優勢?
黃金寶:從本質上來說,這個問題是不存在的。因為三生的“全面升級”是在肯定過去這個基礎上的一種延續,只不過是更科學、更規范、更系統、更嚴謹的延續;公司原有的文化優勢不僅不會改變,而且會得到更充分的張揚。因為規范不僅僅是企業永續發展的保障,也是更深層面的人性化保障。比如我們剛剛談到的三生“家文化”,在公司的這一輪“全面升級”中,三生將圍繞“歸屬感”這個核心,通過系列而科學的建構方案的活動細節,有條不紊地逐步展開。
我完全相信,在這一輪“全面升級”中,三生的文化優勢會得到進一步的優化!
記 者:2011年,是三生“二五”規劃的第二年。對這一年,您有怎樣計劃和期許?
黃金寶:六年來的持續成長使三生到了一個新的臨界點和爆發點。2010的“開門紅”,又為三生的“二五”跨越式發展墊起了一個飛躍的“起勢”。2011年,三生將圍繞“明確定位、強化內功、提速發展”的二五總體規劃,通過市場、管理、服務、產業、品牌的全面升級,進一步優化產業平臺、放大產業規模、提升品牌力度,為全體營銷伙伴的價值實現提供更寬廣的平臺、更有力的支持!
記 者:三生這種規范、穩健、永續的成長經驗不僅僅是給了三生人更為遠大的未來,也將為的民族的企業成長、為中國的品牌崛起提供鮮活的借鑒。在今天與您的交談中,我們明白了這樣一個道理:中國企業長不大、做不久的原因固然很多,但缺乏平衡生長的企業理念,或者缺乏以人為本的社會責任,或者缺乏規范發展的制度保障,一定是重要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