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銷企業應警惕團隊整合引發“報復性舉報”
發布: 2012-06-01 14:51:41 作者: 張小平 來源: 直銷商業評論

最近一些直銷企業頻頻被媒體曝光。除了自身經營管理不善外,很多是因整合了別的企業的團隊引發矛盾,被挖走團隊的一方向媒體“報復性舉報”撬墻腳者存在違規運作,從而引發負面新聞。
解讀幾次直銷企業被曝光的新聞,大多利用直銷的獎勵制度做文章,并揭露其“傳銷”嫌疑。在這個扭曲的直銷法規監管的環境下,這種曝光幾乎適用于絕大多數直銷企業,甚至可以演化為“冤冤相報何時了”的境況。
與以往被曝光的多為傳銷企業或灰色直銷企業不同,由于目前市場整合團隊的主力是獲牌企業,獲牌企業頻繁被曝光,將極大損害直銷行業形象。
對行業做強做大不利
而雅芳在黑龍江被罰款500萬元,更給獲牌企業敲響了警鐘,牌照并非護身符。如果不善加管理,這種窩里斗引發的“報復性舉報”,媒體曝光后,將“倒逼”政府管理部門嚴加管理。更何況“報復性舉報”既然能面向媒體,同樣可以面向政府管理部門舉報。
直銷行業正在逐步凈化,部分直銷企業也加大了公眾營銷的力度,使行業公眾形象逐步得到好轉。如果彼此通過“報復性舉報”,將對沖掉這種改善行業公眾形象的努力,讓公眾加大對直銷行業的偏見。
正如直銷商評論網站一直倡導的一樣,直銷下一步的市場是公眾市場,行業的公眾形象受損,損害的是整個行業發展的后勁,于己于人都甚為不利。
很多企業都在呼吁做強做大整個行業。怎樣才能真正做強做大?唯一的出路是大量發展公眾消費者。但事與愿違的是,很多企業尤其是內資直銷企業,仍沉迷于整合其他企業的業務團隊。這種行業內部的團隊整合,是不能給行業發展帶來增量的,自身可以獲得短期快速的發展,但卻對行業的發展并無益處。
如果是業務隊伍的自然流動,原本也無可厚非,如果是惡意整合,則事涉企業的商德了。每家直銷企業,都嚴禁業務隊伍內部搶線。推己及人,整合別的企業的業務團隊,也形同于搶線。
希望直銷行業少些行業內部整合,而多面向公眾消費者去拓展業務市場,直銷行業才能真正做強做大。
整合時怎樣處理媒體關系
不過,團隊整合總是避免不了的,因為團隊的合理流動總是不可避免的。
鑒于被整合方習慣向媒體“報復性舉報”,在理性整合團隊的時候,首先要預防“報復性舉報”帶來的媒體輿論風險。
如果企業按捺不住整合的心,那么首先要做好“被報復性”舉報的準備。
首先要準備的是建立良好外部媒體公關關系。這個事先就要建立起來,并且最好能做到先期打好招呼,讓關系好的朋友把把關。因為從新聞價值判斷來說,類似這類新聞都屬于可報可不報的范疇(除非真有其他方面的新聞材料)。
其次,如果萬一不好彩中招,媒體決定要報道這件事情,這時候就要積極與媒體溝通,闡明自己的立場,至少在某些程度上可以挽回一定的損失。如果一味的躲著媒體,受損害的還是自己。
第三、如果曝光見報后,就要防范網絡的擴散式傳播了。最好的辦法就是從源頭上解決,阻止負面新聞上網。
預防媒體風險,除了自身加強經營管理之外,最重要的是事先建立好良好的媒體公關關系,不要等到被曝光了才急吼吼地跑到媒體單位去溝通。
一些被曝光的企業管理者習慣的做法是,總是抱怨媒體不負責任,認為其在工商部門沒有定性的情況下,就擅自發布負面新聞,或者抱怨媒體與舉報者串通一氣,甚至還跑到媒體單位去論理,其實這樣會適得其反。
首先,媒體報道新聞無需征得工商部門的許可和定性。
媒體行使的是輿論監督權,是在客觀記錄社會發生的事情。只要舉報的材料屬實,或者是真實報道其調查的情況,媒體就有權向公眾披露事實,而無需征得政府部門的許可。
如果報道的內容涉及到對該企業經營行為是否違規的定性,則自然需要權威部門的定性決定。但即使工商部門沒有定性,媒體也可以通過采訪權威第三方來做一個第三方的評判,媒體也是沒什么錯的。更何況很多媒體在報道這類新聞的時候,不會去刻意定性,而是只記錄事實,就更無可厚非了。
至于明知對方是報復性舉報,仍會刊發負面報道,就認為媒體與舉報者串通一氣,這仍是一種誤讀。媒體關注的是新聞事實,而不是舉報者的動機。只要舉報的事實有報道的價值,講事實報道出來也無可厚非。至于惡意的報道,那就另當別論了。
今日新聞頭條
我也說兩句
驗證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