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協會涉嫌行騙傳銷 會長揚言生意會更好
發布: 2010-10-29 11:00:28 作者: 高申現 陳玉 來源: 深圳新聞網

|
位于羅湖國商大廈的“世界環保協會”如今大門緊鎖。
●“世界環保協會”不僅大肆行騙還涉嫌傳銷,伎倆被曝光后,總會長仍揚言“今后生意會更好”
●記者再度回訪發現“協會”已人去樓空,相關部門介入調查,事件曝光引人深思——
1
總會長竟致電會員,稱曝光是給自己免費宣傳
“世界環保協會”經本報曝光后,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近日不少讀者致電本報,希望相關部門能盡快介入調查,維護受害者的合法權益,對涉嫌違法的行為堅決遏制,讓其受到應有的法律制裁。一位陳姓市民說,看到本報報道,感到這個事情的嚴重性,因為那些受害上當的人遍布全國各地,他們的錢也都是來之不易的,希望媒體的報道能有助于減少他們的損失。還有一些市民認為,希望更多的人通過報道在今后的社會活動中能根據法律的力量來明辨事物真偽。
28日14時,記者再次前往該協會辦公地點查看,但位于羅湖國商大廈的“世界環保協會”辦公室房門緊鎖。從玻璃門外望進去,房間內的用品依然擺放得很整齊,墻壁上還懸掛著鐘煥輝的照片。顯然,該協會總會長鐘煥輝和其他辦公人員只是暫時躲避,并沒有把所有的物品全部搬離。但頗令人感到好笑和意外的是,當天,鐘煥輝還致電一位投訴者,調侃說現在報紙在全國給我們做了“免費”宣傳,我們以后的“生意”會更好。
而在此前,曾擔任該協會秘書長的張先生還多次收到鐘煥輝的信息,讓他不要亂說話,要他小心安全。
根據記者的了解,在26日報道見報的當天下午,該協會只留了一個勤務人員駐守辦公室,其他的辦公人員都不知躲到什么地方。27日下午,一些看了本報報道的受害者追到公司索要賠償,但他們都沒有見到鐘煥輝,于是紛紛致電鐘煥輝,但他的電話一直處于無法接通狀態。受害者們告訴記者,他們上午看到報道后,趕緊趕過來,但這里已經無人辦公,鐘煥輝也消失不見了。他們目前只能關注事態的發展。
28日17時,深圳市民間組織管理局相關負責人致電本報記者說,貴報連日來對“世界環保協會”的報道他們已獲悉。對于該事件將予以高度重視,目前正抓緊和有關部門取得聯系,調查了解相關情況。一旦查實該組織屬于非法社會組織,作為登記管理機關,將堅決予以取締,決不姑息。如涉嫌詐騙的,建議當事人到公安機關報案。同時,他還感謝貴報對社會組織的關注,敢于曝光違法行為。
2
打著環保旗號,其實還在干傳銷勾當
在此前采訪中,記者意外發現,該協會的一間房間內堆放著某品牌的“養生湯”,協會會員告訴記者,24日剛好是這個項目引進的第一天,協會同對方合作,對該品牌產品進行市場推廣。
隨后,他們反復給記者講述,“做這個項目,既可以養生,又可以發財,可謂一舉兩得。”一位老人說,首先要購買3000元以上的產品,就可加入到團隊中來,成為會員資格,然后去發展其他人進來,拉進來的人越多,你的收入就越高,按照分層,在每三層都可以拿到不同的提成,比如在發展下線的第一層中,就可以拿到27%的提成,可以從每個人身上拿到810元的分成。
隨后,記者通過查詢國家頒布的《禁止傳銷條例》相關規定了解到,傳銷是指組織者或經營者發展人員,通過對被發展人員以其直接或者間接發展的人員數量或者銷售業績為依據計算和給付報酬,或者要求被發展人員以交納一定費用為條件取得加入資格等方式牟取非法利益。
而根據這樣的規定,這個打著“環保”旗幟,以慈善面目示人的非法組織,竟然把傳銷模式引進來,這也導致了一些會員對此提出質疑,“既然處處把環保掛在嘴上,卻悄悄搞傳銷,這是什么‘環保組織?’”
調查手記
一嘆:
地方政府
何以被忽悠得團團轉?
記者調查過程中,鐘煥輝還曾多次到一些地方“組團忽悠”,他們以能對地方政府投入數以百億的巨額投資的“承諾”,使得不少地方政府把其捧為“座上賓”,他們不斷到當地的企業和工業園區進行“投資考察”,陣勢可謂不小。
記者通過搜索得知,鐘煥輝曾在去年7月,以“世界環保協會”總會長的名義前往湖北省荊門市進行“考察”,并在此期間受到該市一位副市長和科技局領導的接見,他們就“投資”合作事宜進行了深入的交流。
對此,記者致電湖北省荊門市科技局辦公室主任進行了解得知,當時確有此事,但這位主任告訴記者,當時感到那個會長口氣很大,他說自己的錢多得“不得了”,可以對荊門投資上百億資金,但后來一直沒有下文,一切都是空談,再無消息。
這位負責人說,當時他來這里時,在荊門住了一個星期,住著政府招待的高檔酒店,臨走還拿了一些禮物。那么,鐘煥輝是通過什么途徑接觸到地方政府的“都是通過朋友的途徑”。
記者掌握的資料顯示,這個身份蹊蹺,沒有在中國大陸進行過任何審批和注冊的“世界環保協會”,到處以“投資”身份進行頻繁活動、并受到多個地方政府的高規格接待,而享盡“富貴”后,便玩失蹤,政府沒有從這個組織中獲得分文投資。
反思:
為何政府不加以甄別?至少對其身份和組織的合法性進行了解?而不少政府只要見有投資來到,就滿心歡喜,以至于被忽悠得團團轉。一些會員告訴記者,之所以出現多次雷同的現象,主要是很多地方政府都背負著“招商引資”的硬任務,這條“杠桿”讓很多事情往往出現偏差,一些騙局暗中滋生,而政府“招商”心切,導致鐘煥輝可以到處招搖過市。
二嘆:
低級騙術何以橫行?
當這些大量的會員和會長們在等待多日后,依然不見那些從天而降的“餡餅”,發現自己數萬、數十萬的資金打了水漂,換來的只是那份蓋著假印章的“授權書”,到現在,不少會長都想把這張廢紙扔掉,一位湖南的會長說,“這玩意看著鬧心,對我來說是個巨大的諷刺。”
實際上,加入到該協會的會員到底有多少誰也說不清楚,但在記者采訪該協會此前的一位文秘時,她告訴記者,有一天,她曾聽到一位協會核心人員告訴鐘煥輝“會員4000”這個數字。
他們為何會受騙上當?事后,他們曾多次告訴記者說,實際上,這樣的“騙術”并不高明,比如那些可以包治百病的假藥,居然非會員賣到5000元一粒,還有人相信其“起死回生”的功效,如果當時稍稍加以分析,就會明白個中真偽。
其次,在記者調查中發現,大量設立在各地的會長們,當時都是抱著“狂熱”的心態,他們急于想通過“便捷之道”來獲取成功,但天上沒有掉下來的餡餅,一位孫會長說,看來掉下來的只有“陷阱”。
不少會員在茫然的等待中終于清醒過來,其中有會員告訴記者說,“當時聽鐘煥輝忽悠,居然會相信其言,現在想想,他說手上有幾千億乃至數萬億的投資資金,那不是天方夜譚嗎?”
反思:
更多的人就是在這樣的狂熱心態中迷失的,因此,當他們把會費繳納給協會時,竟然認同了鐘煥輝“不開收據”的做法,不少人甚至怕在此較真后,影響了雙方的“合作”,害怕這顆搖錢樹倒了。這樣就為其在“東窗事發”后規避法律制裁提供了方便,“我們知道上當后,由于手上沒有證據,難以為自己追回資金,只能吃啞巴虧。”會員們說。
在記者調查中,有不少老人參與其中,當這些老人成為會員后,再去發展其他新人加入進來,因為老人們時常會得到社會的信任,他們成了鐘煥輝手上的“工具”。這些“假藥”之所以把老人鎖定為“獵物”,并一步步讓他們走入陷阱,一些老人反思說,在他們身上大都具備三個條件:有錢,有閑,有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