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傳銷活動成為法治社會的“超級細菌”
發布: 2010-10-10 10:11:56 作者: 蔡方華 來源: 北青網

北京青年報今日社評
新華網記者在對安徽的傳銷案件進行調查時發現,今年以來,安徽出現了傳銷人員暴力抗法的新苗頭,執法人員被打傷、警車被砸、民警被圍攻等現象一再發生。安徽省公安廳有關人士表示,類似暴力抗法事件在以往非常罕見,這表明傳銷活動已經變得肆無忌憚,如不嚴加整治,“此類事件將難免升級”。
其實這已經算不上新聞。早在兩年前,就有報道指出,傳銷機構開始暴露出一定的黑社會性質,其組織方式與傳統的傳銷有所不同,行為特征也出現變異。遇到執法行動或其他制止傳銷的行為時,傳銷機構能迅速召集大批人員,以暴力方式加以阻礙。2009年7月,陜西商洛市就曾出現60余名傳銷人員圍攻民警的情況。但暴力抗法,只是傳銷新態勢中一個比較顯眼的表征而已。
組織傳銷是一種經濟犯罪。但在這種貌似“溫和”的違法行為背后,其實還隱含著大量帶有暴力性質的刑事罪行,如對新入行人員人身自由的限制、對其錢物的洗劫、脅迫新人詐騙其親友錢財等,傳銷引發的斗毆和兇殺事件也時有所聞。但在打擊傳銷的執法過程中,傳銷組織及其骨干人員的刑事罪行往往被放過,這在某種程度上縱容了傳銷機構的暴力傾向。
與暴力傾向相比,傳銷活動更隱蔽也更值得注意的問題是,它已經具備了某種“超級細菌”的特點。安徽出現的“資本運作”式傳銷,表明傳銷已經完全放棄了銷售商品的幌子,直接開始非法資金運作和籌集。東莞等地的傳銷機構在發展下線時,把目標對準剛走入社會的大學生,以提高傳銷參與者的素質來對抗打擊。在河北、安徽、陜西、廣西等多個地區,傳銷組織通過多年經營,已經扎下了據點,并與當地經濟發展和社會活動建立起某種聯系,甚至積累了一定的人脈,一般執法行動完全無法傷及傳銷機構的根基。在傳銷活動的各個環節,傳銷組織都發展出一整套能夠逃避打擊的機制,從而成為名副其實的社會毒瘤。
與傳銷組織的侵蝕性、危害性、隱蔽性和“抗藥性”相比,目前所實行的多頭執法頗似無能為力的老牌抗生素。首先,地方政府對打擊傳銷活動缺乏積極性。麇集的傳銷人員會給所在地帶來貌似活躍的消費需求,一旦對傳銷活動動真家伙,有可能會傷及其他正常的經濟活動。而由于傳銷機構的上層難以鏟除,傳銷人員極易卷土重來,如果持續遣散傳銷人員,就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另外,在基層地區,打擊傳銷的主體是工商部門,但工商部門所擁有的執法資源完全不夠用,其效果有如隔靴搔癢。公安雖然也參與打擊傳銷的聯合執法,但只要不出現嚴重的刑事和治安問題,公安部門一般很難攻破傳銷組織的防火墻,找到真正的組織者并將其繩之以法。所以,雖然各地每隔一段時間都會開展打擊傳銷的集中攻勢,但罕有傳銷組織被連根鏟除,挖出龍頭老大的情況就更少見。執法無動力、無穿透力,是傳銷活動日益做大的原因所在。
傳銷人員表現出的暴力傾向,可以看做非法組織向法治社會發起的挑戰。對此,政府和司法機構有必要協調執法力量,找到傳銷活動的軟肋所在,實行精確而有力的打擊。如果真像安徽公安廳那位人士所說的出現傳銷“升級”,則不僅經濟秩序會受到嚴重影響,千萬家庭的幸福會遭受侵害,打擊傳銷的社會成本更難以估量。面對傳銷活動這個“超級細菌”,顯然需要正中要害的“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