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直銷立法亟待完善 適當放寬行政限制
發布: 2010-09-15 09:38:31 作者: 車虎 來源: 法制日報

當前,我國市場經濟發展已經進入新的階段,市場化程度、法制環境、監管力量、消費者理解力和承受力等均有顯著提高。這既為直銷業發展提供了新的起點和平臺,也是立法者和監管者完善直銷法律體系、改進直銷監管方式的重要契機。2005年,我國《直銷管理條例》和《禁止傳銷條例》(以下簡稱“兩個條例”),明確了“規范發展直銷和嚴厲打擊傳銷”的兩條戰線。但專業人士認為:應當在時機成熟時調整對直銷業的立法和監管思路,宜疏不宜堵,引導直銷行業發展和嚴厲打擊傳銷“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在理論研究的基礎上完善直銷立法中關于引導和支持行業發展的具體措施,提高監管機關以監管促行業發展的能力。
適當放寬對直銷行業行政限制
從目前直銷市場看,僅25家機構獲得了直銷企業牌照,千余家企業盡管采用直銷模式運作,卻由于拿不到直銷牌照不愿公開與直銷掛鉤,形成所謂準直銷企業群體。直銷業銷售產品以保健品、化妝品為主,種類單一、發展空間有限。據不完全統計,2008年,國內直銷業從業人員在千萬人以上,呈現素質不高、流動性大、專業性不強的特點。在行業業績排行中,內資直銷企業在排行名次和市場份額項均遠遠落后于外資直銷企業。上述情況與現行直銷立法準入門檻高、牌照審批難、嚴格限制從業人員身份和銷售產品種類等特點密切相關。由此看出,兩個條例制定之初采用嚴格的行政限制措施規范直銷市場秩序、保護消費者利益是符合當時社會背景和經濟發展程度的,但這些內容與現階段直銷業面臨的將準直銷企業納入法制監管、提高從業人員素質、引導直銷業健康發展等難題之間存在一定矛盾。建議在完善直銷立法之時,主管部門能夠本著“引導直銷行業健康發展和嚴厲打擊非法傳銷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原則,適應新形勢研究細化鼓勵支持直銷企業合法發展的具體措施。通過適當降低自主知識產權企業和創新型企業等申請牌照的門檻、鼓勵準直銷企業合法化等措施引導行業提高規范化、專業化經營能力,從而實現可持續發展。
新興經營模式應納入監管范疇
在特殊的歷史背景下,我國現行直銷立法僅僅規范了單層直銷的經營模式,未將會議營銷、體驗營銷等類直銷模式納入規范。會議營銷和體驗營銷是倡導親情般愛心服務和1對1銷售為主的營銷模式,是許多拿不到直銷牌照企業的替代營銷模式。隨著一系列保健產品虛假宣傳、欺騙消費者事件在媒體上曝光,此類具有“無固定銷售地點”和“面對面銷售”特點的類直銷模式潛在的隱患日益引起人們的注意。盡管不屬于狹義直銷范疇,但此類銷售模式同樣具有交易信息不對稱、交易場所不固定、銷售人員流動大等特點,消費者在此類交易中處于弱勢,權益得不到充分保障。專業人士認為,在完善直銷立法時,應以特征、條件等標準取代狹窄的直銷定義,將現有類直銷模式納入法制監管范疇。此外,主管部門應密切關注信息產業和物流業發展對直銷模式的影響,及時捕捉新興的直銷模式,研究和防范其存在風險。
統籌力量建立多層次監管體系
兩個條例明確了商務部、國家工商總局和公安部3大直銷監管主體,分別承擔行政審批、執法檢查和打擊犯罪等職能。當前直銷監管存在的問題集中在監管機構間信息渠道不暢、監管人員專業能力有待提高、監管手段單一落后、監管標準不統一等。這些問題多與直銷監管信息化水平較低、直銷立法尚不完善、多層監管體系尚未建立有關。專業人士認為,要適應直銷業發展新形勢,加大對非法傳銷的打擊力度,切實引領直銷行業健康發展,監管部門應當苦練內功并積極探索適應行業發展新形勢的直銷監管體系建設。在自身建設方面,監管部門應通過加快信息化建設建立全國直銷企業信息網絡,供監管者執法、消費者參考;通過加強專業執法隊伍建設,提高對新形勢下傳銷和非法直銷的識別和打擊能力;通過加強對直銷法律法規的宣傳和對打擊傳銷成果的披露,引導消費者提高自我保護意識。在探索新型監管體系方面,可以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探索建立直銷業行業協會,借助其行業自律和自我建設功能彌補政府監管不足。
(中國政法大學副教授車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