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把“打傳”當第三產業
發布: 2012-06-01 15:33:33 作者: 田曉春 來源: 分銷時代

曾經有人用“夾縫中求生存”來形容中國直銷行業的發展現狀,雖然有些悲觀,不過也恰如其分。造成這種局面的緣由不少,要想從根本上改變,筆者以為,國家當在兩部條例的基礎上,適當對直銷行業松綁甚至于扶持,相關部門也別把打擊傳銷當作第三產業,以此增加收入,為直銷行業營造一個良性的直銷監管環境。
區分打擊對象
近年來,中國直銷行業日益發展壯大,涌現出一大批發展前景良好的民族直銷企業,這些企業擁有著各不相同的優勢資源,或依托于綜合實力強大的傳統企業集團,或擁有優秀的高管班底,或產品研發實力雄厚等。這些企業的掌舵人胸懷高遠的事業格局,以國際跨國直銷企業為榜樣,制定了長期的企業發展戰略與規劃,喊出了響亮的企業發展口號,誓將挺起中國民族直銷的脊梁。不過,在這批民族直銷企業中,尚未獲得國家商務部頒發直銷牌照者占到大多數,它們又被稱為“準”直銷企業,也正是源于它們缺乏這層合法保護的外衣,國家直銷監管部門才容易將它們與傳銷企業混淆,一并作為打擊的對象。
其實,傳銷,俗稱“老鼠會”,以拉人頭為主,以前,人們“談傳色變”,其社會危害性極大,不容忽視,與直銷具有本質的區別。傳銷才是國家直銷監管部門當重點打擊的對象,“眉毛胡子一把抓”,就會誤打“準”直銷企業,甚至于獲得牌照的直銷企業,實際上是一種非常不可取的做法。當然對于個別存在偷稅、漏稅等違法經營行為的直銷企業,國家直銷監管部門應該予以嚴厲打擊,絕不手軟。
出臺“松綁”政策
為了進一步促進中國直銷行業的發展,為直銷企業營造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以筆者拙見,國家應在兩部直銷管理條例的基礎上,秉著“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出臺相關的政策法規,對直銷企業“松綁”,甚至于扶持。畢竟,直銷企業與傳統企業無異,可以加快地方經濟發展,增加國家稅收,解決就業難題,為社會做出一份貢獻。
另外,國家直銷監管部門應該規范執法,借著“打擊傳銷”的名義,打擊直銷企業作為收入途徑的做法顯然非常不可取,這更加不應該成為行業的潛規則。當直銷企業受到打擊時,企業經營者的積極性勢必會受到極大影響,企業本身還會承受來自社會各個層面的巨大壓力,四面楚歌之際,企業無法繼續經營,極有可能倒閉,長此以往,中國民族直銷將無出路可言。
規范流程
鑒于中國直銷行業目前存在的這種情況而言,筆者建議,國家應該認真研究傳銷與直銷,明確清晰地認清這二者之間的本質區別,以利于今后制定相關政策法規時參考。其次,除了“松綁”甚至扶持直銷企業外,國家還應該引導和嚴格管理直銷企業發展。
如何引導和規范呢?國家不妨參照醫藥行業的成功經驗。中國醫藥行業經過幾十年發展,其在研發、生產、加工、驗收、管理及銷售等方面都形成了嚴格、完善的規章流程,因此,醫藥企業的建立和發展是有章可循的,相關監管部門依照國家規章執行即可。試想,如果國家為直銷行業設計和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規章流程和運營模式,同時加以嚴格監督管理,直銷企業也會有章可循,既規避了“摸著石頭過河”的風險,也使直銷企業避免被當成傳銷企業打擊的風險,一舉兩得,對于促進直銷行業發展非常有利。
綜上所述,中國直銷行業要想擺脫“夾縫中求生存”的命運,最需要一個良性的直銷監管環境,刻不容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