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傳銷黑幕:兩任公安局長被發展成下線
發布: 2010-07-14 22:41:59 作者: 占才強 上官敫銘 來源: 南方都市報

行業“老總”來洗腦
第三天,蔣某再次邀約記者,請來“行業”內的一位“老總”,繼續“洗腦”之旅。
“老總”姓宋,50多歲的河北人。宋總談吐不凡,頗似曾在政府機構工作過的“下海人員”。宋介紹說,他在海南當過兵,曾在廣州呆過,2006年底就來到北海,算是北海“資本運作”的元老級人物了。
宋總的講解,更宏觀,更具高度。首先,他以自己的親身經歷,講述這個“行業”在北海的緣起。
宋說,這個“國家項目”,最初從國外引進到國內時,“中央”將它放在廣西玉林,到2006年底由于玉林發展迅速,考慮向外擴張,于是又選擇了北海。
“這么多人,到一個地方來,首先是得有地方住。”宋說,“90年代海南和北海都曾遭受泡沫經濟,北海是全國爛尾樓最多的城市,空了很多房子,很多別墅都養雞養鴨去了,房子多,租金低,這為項目移到北海提供了基礎條件。”
宋說,到北海后,他租了兩套房。最早來時5人共租一套,月租才1500元,里面還有桑拿浴。“后來一個多月后我就發展起來,又租了一套,當時也是1500元,到2008年,租金就漲到2500元,再往后就漲到3000多了。”
“正是到北海的人越來越多,”宋說外來人對北海經濟的影響,“房子已經不夠出租了,所以房產商就蓋房子,外地人在北海租房、買房,形成一種良性循環,北海的房地產搞起來了,北海的經濟也帶動了。”
如今有多少外地人在北海從事“資本運作”?宋說,“2006年有幾支隊伍到了北海,當時不到一萬人,經過三年多的運作,現在在北海從事這個行業的外來人已經有30多萬,接近40萬。而近40萬人中,95%都在從事這個行業。”
“這么多外地人來到北海,同時從事一個行業,會不會引起政府和公安的重視?那是一定的。所以說,如果不是政府的支持和保護,這么多人能持續這么多年嗎?”宋說,“另外,我們從資金來看,每個人7萬,14萬,21萬……從不同省份打到廣西,而我們國家銀行是全國聯網的,銀行從網絡上一清二楚,銀監會干嗎的,是專門監控資金的,它發現這現象時,它應不應該向中央匯報?如果說中央不知道廣西在做什么,那是開玩笑。”宋總以此進一步證明,正是“中央”默許,“資本運作”才一路“綠燈”。
宋不失時機地點撥記者,“聰明的人都知道,政策允許的事情我不做,政策不允許的事情我也不做,政策沒有允許也沒有不允許的事,這就是一個商機。當別人還不知道你知道了,你就能比別人早走這一步,你跟著別人屁股后面走,是永遠發不了財的。”
宋介紹自己的“升總”經驗,“我來北海后,認準這是一個國家的項目,我只用85天就上到老總,進入到老總后,我當時第一個月工資28萬,就買了一臺車,又用兩個月工資買了一套房,花了56萬,這就是現實。”
“老弟,”送別宋總時,他拍著記者的肩膀,“你說,咱們干什么能來錢這么快?半年之后有車有房,真的是這樣的,就看你怎么經營。”
今日新聞頭條
我也說兩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