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遠山:會議營銷到底該不該禁
發布: 2010-04-16 09:53:49 作者: 常遠山 來源: 直銷專業網

正在起草的《保健食品監督管理條例》中指出:“禁止以舉辦健康講座、會議等方式銷售保健食品”。也就是說,如果此條例得以通過,任何單位和個人都不能用會議銷售的方式銷售保健食品了!
禁止會議營銷是“頭疼醫頭腳痛醫腳”的行為
一方面是,國務院連續兩年將保健食品作為重點整頓內容,說明政府對規范保健品市場的重視程度;今年央視“3.15”晚會對一些不規范的會議營銷組織進行了曝光,足以說明會議營銷這個一局部市場“肌體”產生了一定程度的“病變”,并且這種“病變”嚴重地危害了部分消費者的權益,擾亂了市場經濟秩序。另一方面是,據中國保健協會保健品市場工作委員會(CHCAM)的權威數據統計,目前全國共有通常被稱之為“會議營銷”的企業約2萬家,從業人員約30余萬人,近2000萬長期接受服務的顧客,輔助“以舉辦健康講座、會議等方式銷售保健食品”的企業數量更多。
珠海天年、大連珍奧、南京中脈等著名企業以會議營銷起家——會議營銷在締造了一批神話企業、活躍和促進國家經濟做出巨大貢獻的同時,在市場操作的過程中,也伴隨著“掛羊頭賣狗肉”的欺詐行為。但是,會議銷售的問題種種,究竟是會議營銷這種銷售方式本身的“原罪”,還是因為“市場誠信”、“產品質量監管”、“產品價格監管”、“會議營銷報備監管”等一系列的缺失綜合作用的結果?
因此,市場誠信倡導、加強產品質量和價格監管、會議營銷的報備制度構建、消費者自我權利保護意識教育等才是問題的根本,禁止會議營銷是典型的“頭疼醫頭、腳疼醫藥”的治標不治本的做法。刀的功用很多,它是我們生活的基本用具之一,但也可能被人用來殺人。禁“刀”錯誤的,這是顯而易見的道理。
禁止會議營銷會引發執法標準混亂
會議銷售作為一種銷售方式,不光是保健食品的最常用的銷售方式,很多其他產品也正在采用或者在借鑒會議營銷。比如醫療器械、英語教育、銀行理財產品、保險、健身服務等。保健食品領域禁止會議營銷,那么,在這些領域是否也應該禁止會議營銷呢。
而且,什么是會議營銷,在營銷學上有基本的界定,但這種界定并不能夠直接援引到法律上,因為法律標準是剛性的,作為營銷學的學理界定是柔性的。比如說,經營者同時向多少人宣講自己的產品或服務,算是會議營銷?營銷學上可能就是一個籠統的“多人”,但在執法時,究竟多少人是多人,三人不是多人、四人是多人嗎?也就說,構成會議營銷的法律要件根本無法認定。
因此,一個會嚴重引起相關執法標準模糊的禁令,最后不是矯枉過正,就是“一紙空文”。
禁止會議營銷有市場干預過度之嫌
真正的市場經濟是一定程度的自由經濟,政府這只“看不見的手”,一定是保持合理克制的,才能真正發揮市場杠桿的規律性作用。對于會議銷售,政府完全可以在做好因勢利導、市場監管后,把裁決的工作交給市場,這樣政府也能擺脫市場干預過度之嫌。
“虛假宣傳”、“價格欺詐”、“產品質次”,依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廣告法》、《產品質量法》等基本法律,改曝光的曝光,該罰的罰,改抓的抓。規范運作、產品貨真價實、服務到位的經營者,予以樹立標桿,因勢利導。
然后,會議營銷到還有沒有生命力,消費者到底接受不接受,就交給市場來全權裁決。相信如果有更好的替代銷售方式,會議銷售自然會退出營銷的歷史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