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崗工人賣房到北海干傳銷 妻子父親都成下線
發布: 2010-04-26 09:22:12 作者: 佚名 來源: 半島網

通過朋友引薦,記者與一名北海“資本運營”的資深人士“王總”取得了聯系,記者的身份是一名生意人,是做房屋中介的,這次到北海是為了考察當地的房屋市場。4月13日,記者只身趕赴廣西北海,以新人的身份進入了王總的團隊 。
在王總的團隊中,分工很是明確 ,有人擅長說辭和人際溝通,他就會擔起新人的接待工作;有的人擅長對“國家政策 ”及“領導的講話”進行“解讀”,他就會負責介紹“行業的合法性”,而有的人,以上兩者皆不擅長,但是,他們卻有著一顆“足智多謀”的大腦。這些人,會受到“組織”的器重,被安排學習教新人“為何這個行業會掙錢”,他們——就是這個團隊的大腦,行業內稱他們為“經濟賬”。
記者臥底以來,一直跟隨王總,徘徊在北海的高檔小區中,繼續“被洗著腦”……
◎今日提示
經過了層層洗腦,他們相信了能一夜暴富的神話。為了能加入這個游戲,有的人甚至賣了房子,帶著錢來到北海,開始了定居。
如果你要加入這個恐怖游戲,這些人就會建議你租房住下,因為這樣,他們就可以讓你時刻沉浸在這個氛圍里,他們不建議你回青島操作是因為他們擔心你回家以后,在親友的感化下動搖決心。
4月17日,又一輪的洗腦開始了,在他們認為適當的時候,他們就給你打上一劑“閉口針”,讓你回家后避談此事,并教會你用謊言邀約……
◎主要出場人物
王總
記者入行的推薦人,目前已有下線28人,主要負責新人的接待和洗腦工作。這幾天的接觸中,相信記者已被成功洗腦,成了他們的人。
小楊
青島某國企的下崗工人,2008年年底被好朋友騙到北海。一下做了3單,因為沒錢 ,就賣了青島的房子,給自己、妻子和父親,每人買了一單 。一年多了,始終執迷不悟 。
許老
以前是位老生意人,做生意很有一套,他是被兒子騙到北海的,主要向新人傳授灌輸在北海定居的好處。
張哥
是王總的上線,想當年就是他把王總介紹入行的,算是“資深人士”,他主要負責教授新人欺騙朋友和親人的辦法,“對人的職業特性和性格特性研究得很透”。
為了進場,下崗職工賣了房
他總想著自己能發大財
4月17日,已是記者到達北海后的第五天。這一天,王總仍像前幾天一樣,帶著記者進行著“走跟進”工作,繼續拜訪著他們的“行業精英”。
“他是我們團隊里的精英,他決心很足,為了籌集資金盡早出局,他把在青島的房子都賣了。”
4月17日上午 8時50分,在前往第一家“走跟進”的路上,王總頗有感觸,他講起了這位“高人”。
王總說——
他今年30多歲,比我年紀還小,我和他很熟,叫他小楊,外人一般都叫他“楊總”。
小楊是個下崗職工,他決心很足,自從他賣了房子以后,他就在北海定居了,連過年都沒回去,不過這只是小付出,等他成“千萬富翁”時,什么都有了。
你也行的,干我們這行,不管你之前是干什么的,只要有決心就可以成功……
王總不放過任何一個洗腦的機會,又開始重復那一套說辭,小楊家離王總住的小區不遠,步行只需要5分鐘就到了。
王總說了一路,直到走到了小楊家樓下,他才停了下來,跟往常一樣,他仍是先用那部“免費”小靈通聯系了對方,在確認了以后,他帶著記者上了樓。途中,他囑咐記者——
小楊脾氣很怪,他“講工作”的時候,不喜歡別人提問,如果你有問題,就等到他講完了再問……
小楊家住在居民樓的3樓,根據幾天來的走訪,記者察覺到一個問題,就是過半的走訪對象,都住這個樓層,這或許是一種巧合,但是,王總卻告訴記者,從事這行的人,都比較喜歡3這個數字,至于其中的原因,他也并不了解,只是聽說而已。
在兩下敲門聲過后,一名30多歲的男子趕來開門,他就是王總口中的小楊,他面容略顯枯黃,留著短寸頭并蓄起了胡須,見到客人到來,他很熱情地招呼著進屋。
落座后,他熟練地沏上了茶水,邊沏邊介紹說,這些茶是他的下線從青島回來時帶的,是上好的嶗山茶。
小楊和之前的“走跟進”不同,他并不急于切入談“資本運作”,他詢問者記者的近況,當在聽到“中介工作”太忙時,他趕緊打斷了記者的話,開始了正式的“走跟進”。
他說——
干自己的生意太操心了,時刻要擔心不說,還要想著法怎么能掙更多的錢。不過像你還好點,畢竟收入還算可觀,你跟以前的我比比好多了,我沒來北海之前,是一家國企的工人。
那時候,一個月也就掙個千八百塊錢,你說能干什么?我2006年就下崗了,一直沒有穩定的收入,我日子過得很苦,但是我老婆卻沒說什么,她相信我能發財掙大錢。
我是2008年年底來的這里,是讓我的一個好哥們叫來的,我相信這個就是我等到的機會,我要抓住它,讓我家里人過得幸福。
我一下做了3單,我那會沒錢,我就賣了青島的房子,給我、我媳婦和我爸,每人買了一單,等我發財了,我一定讓他們過得舒服……
在幾天來的“走跟進”過程中,記者發現,這些負責給新朋友洗腦的人,都會講述自己的奮斗經歷,但是,他們卻不愿提及一個敏感話題,那就是他們掙了多少?每當記者問這個話題時,他們都會面露難色,小楊也不例外。
一直按套路講話流利的他,突然頓了下來,半天,他回答說——
現在還沒掙到錢,等我成了“老總”就能一下掙回來了……
可是,要成為“老總”是件簡單的事情嗎?拿小楊來說,他 2008年底到了北海,至今已用時1年4個月,可是,他的下線卻僅僅只有8人,這其中還包括他的妻子和父親,按照“經濟賬”的講解,要想成為老總,拿六位數的月收入,其中一個最為重要的條件就是下線28人,換句話說,“小楊”或“小楊”的下線,要繼續欺騙 20個名親友從事這行,才會成為那所謂的“平臺老總”,至于6位數的月收入,那或許更像是一個遙遠的“傳說”。
加入時,他們就建議你住下
其實是怕你回青島后受親人感化
自從4月13日記者到達北海后,從事所謂“資本運作”的人們,就沒有停下洗腦的工作,在他們的談話、閑逛中,無時無刻“只要交上50800元,發展三個下線,就可以成為千萬富翁”的思想灌輸。
這洗腦要持續到什么時候才能結束?4月17日整整一個上午,在接連兩家的“走跟進”結束時,記者再也“沒有疑問”,王總看到了這一切,非常滿意,在返回住處的路上,他甚至歡喜地說——
沒有疑問了?那就好,你要有什么問題,就說出來,我帶你再走幾家,聽聽他們對這事的認識。
下午咱再去拜訪兩個朋友,不是讓他們講“走跟進”了,咱去學習學習,學學他們的經驗,看看能收獲點什么……
“似乎這又是一個新的階段。”自從踏上北海這塊土地,所有的事情似乎都像是被安排好一樣,有意或是巧合,這一切都是一環緊扣一環,不容人有思考的時間。
17日吃過午飯后,下午 1時就是與“高人”約好的時間。12時45分,王總叫著記者就出了門。
這一次,要拜訪的是一名年過六旬的老人,他姓許,由于年齡和經驗的原因,拜訪者通常都尊稱他為“許老 ”。
在出發前,王總曾說起過許老,他說——
一般“走跟進”的后期,我們都會帶新朋友去許老那轉轉,他以前是位老生意人,做生意很有一套,他是被兒子帶到這里,聽聽他的講話,很有收獲。
下午 1時,王總和記者準時到了許老家里,他身高約一米六八,衣著整潔,頭發白了過半,他坐在一個單人沙發上,說話不急不慢,讓他的老伴安排客人坐下。
“怎么樣?小伙子,來幾天了?感覺怎么樣?”在招呼客人喝水后,許老端起一個紫砂茶杯,抿過茶后,他與記者聊了起來,在得到“這里一切都好”的答案時,他露出了微笑。
“感覺好的話,就住下吧,干我們這行的人,就是要求異地操作……”許老的這句話,似乎就是這次“走跟進”的主題。
在記者趕到北海前 ,曾跟引薦人詳細了解過整個過程,其中有一環就是要求“新朋友”住在北海,表面上是“為了刺激當地的消費”,實則是擔心“新朋友”長期待在家鄉,會在親友的感化下,枉費他們的洗腦工作,削弱他們的團隊。
記者默不作聲,繼續聆聽著許老的話,他說——
你看我都這個歲數了,要不是兒子說這邊環境好,適合養老,我才不會過來。
我之前也不知道兒子在這邊干什么,現在我知道了,這里能發財不說,還適合居住,為什么不來住下。
你住在這里,可以和大家多交流,還利于相互間學習,咱都要相互學習怎么給新朋友講工作,咱們來之前都不認識,來了以后我們成了朋友,是為了同一個目標。
我們這個行業,內部有規定,就是要求異地操作,你想,這里的大房子都是我們在這里住,我們給當地人房租,我們的衣食住行都在這里消費,我們刺激了當地的消費,我們是在為他們造福……
“租房住下,這是行規?”結束了在許老家里的拜訪后,對于此事,記者向王總再次求證,他答得肯定,他說——
是的,都住在這里,你看這些大大小小中高檔的小區里,有幾個本地人?不都是我們外地的?
我們這些外地人住在這里,每天也不工作,就是在家招待新老朋友,聊天喝茶……
而在北海的這幾天,老天爺“喜怒異常”,不時就下起了雨,有時細如牛毛,有時大如豌豆,空氣中潮氣很重,跟青島的氣候相比相差甚遠。
北海市位于廣西南部,跟青島相比,這里離赤道更近,每年夏季氣溫均在30攝氏度以上,可盡管這樣,這些外鄉人仍常常提及這里氣候宜人,更適合養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