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謙:尊嚴的基礎是公平
發布: 2010-03-12 11:24:32 作者: 楊謙 來源: 楊謙博客

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讓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嚴,讓社會更加公正、更加和諧。”這句話博得了熱烈的掌聲,說明人民群眾對公平和尊嚴有著極度的渴望。
讓人民有尊嚴的生活,這是最基本的人類價值觀。為什么在改革開放三十年之后,尊嚴問題變成一個極為突出的問題,以致政府總理要在工作報告中大聲疾呼。可以說,三十年的改革開放成績突出,但這種成績主要是經濟上。例如中國經濟的發展與發達國家的差距越來越小,中國的國家地位越來越高,中國人民的收入越來越多。但是,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我們的確忽略了一個最基本的問題,那就是人的主體性。
尊嚴與經濟收入決不是一個正比例的關系。例如,今天幾乎所有的社會階層的收入比30年前都大大的提高了,但是,人們卻發現在今天這個社會無論在哪個階層“郁悶”成了最普遍的現象,最近在網上的調查稱公務員是最郁悶的群體,雖然有些搞笑,但卻發人深思。為何最令人羨慕的職業卻成了最郁悶的一群人。我認為,最重要的是我們這個社會還缺少公平的規則,想想看,連最具規則的體育比賽都讓足協搞成那個樣子,還有什么東西能夠公平呢?沒有公平,永遠不可能有尊嚴,因為尊嚴是一個參照的結果。官員會因為爬的不夠高而認為失尊嚴,商人會認為黑的不夠多而認為失尊嚴,百姓會認為工資漲的不夠快而是尊嚴,因為,總會有人在規則之外比自己要強,要好。
其實,不公平的事情幾乎所有的領導都看得清清楚楚。看看最近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的發言,我們可以感到精英們對社會的分析頭頭是道,入木三分。但是,令人遺憾的是,不公平的事情依然固我,甚至會變本加厲。例如,最近大家說的國進民退,事實是清楚的,而且很多案例都說明了國進民退的邏輯是不成立的,但是,這種趨勢似乎沒有改變的可能。山西的煤炭是國進民退的典范,而最近神華出現的礦難卻說明,礦難的出現是不以所有制為轉移的。但是,這并沒有使決策者放棄國進民退的基本政策,反而進一步利用占有的資源優勢,搶占市場份額。
國有壟斷企業的存在,打破了收入分配的基本規律,而國有壟斷企業又利用各種資源和政策借市場名義不斷蠶食民營經濟。社會收入分配不公雖然不能說是國有壟斷經濟的原罪,但至少他是社會收入分配的一個風向標。這種不公平不能糾正,就很難讓別人覺得有尊嚴。因為尊嚴不是縱坐標,而是橫坐標,橫向一比,問題就出來了。
根據目前的收入分配狀況看,社會階層的分布不是國外一般發達國家那樣的橄欖型,而是傾向于直筒型,中國社會階層的分布已經呈現了病態的格局,層層的比較,會出現層層的不滿意和層層的無尊嚴。然而,國有壟斷企業事實上是政治權力的體現。我們面臨的挑戰是如何在政治權力的改革調整上邁出一步,真正走向讓人有尊嚴的生活。希望這能夠成為人大會議認真討論的一個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