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升值可能在中國許多領域產生巨大影響
發布: 2010-03-25 09:48:32 作者: 雅歌 來源: 路透社

路透北京3月23日電---海外遠匯市場預期未來一年人民幣升值幅度僅略高于2%。不過一旦中國最終放棄本幣兌美元長達20個月的固定匯率,將引發此舉對市場和全球經濟長期影響的熱烈猜測。
匯率的升降不能脫離實際,很大程度上依賴于中國是否同時調整其它政策以及國外如何反應。
不過在大膽假設其它條件保持不變的情況下,下文列出了人民幣升值可能在許多領域產生的影響。
**對金融市場的影響如何?**
對中國出口規模龐大的亞洲新興經濟體的貨幣是最大受益者,特別是臺灣,韓國和馬來西亞。商品貨幣應該也能從中受益。
對大型貨幣而言,摩根大通駐倫敦全球外匯策略主管John Normand稱,關于人民幣在2005年7月升值2。1%成為一個轉折點的論斷站不住腳。
他稱,人民幣需要大幅升值,幅度大約達到20%,才會對全球貿易失衡局面以及其它大型貨幣產生可觀影響。
"如果中國今年只允許本幣升值5%,實質影響將是微乎其微,"Normand在報告中稱。
歐元存在一定程度的不確定性。以中國外匯儲備多元化對歐元的利好程度推測,一旦中國允許人民幣升值并相應減少儲備,歐元可能受到輕微沖擊。
高盛認為,若歐元真的下跌,對黃金的影響可能為負面。人民幣走強對石油的影響將為中性至利空(又將依據歐元走勢),但對其它大宗商品可能利好,因為這會增強中國的購買力。
高盛預計美國政府公債可能出現應激性下跌,但其懷疑美債疲勢能否持續。高盛認為人民幣升值有利于美國跨國企業股票和中國消費類股,但不利于國內制造類股。
**人民幣升值會減少中國貿易順差嗎?**
從原則上說,長期來看,會的。但是別忘了,從2005年7月到2008年7月之間人民幣升幅高達21%,但這并未阻止中國貿易順差飛漲,并在2008年創下2,960億美元的歷史紀錄。
部分原因在于中國以出口為導向的制造商生產力增長迅猛,盡管匯率提高但仍可削減單位成本。
更廣泛來看,在會計方面,貿易順差反映的是國內儲蓄相對于投資的馀額。而中國,正如批評者們不斷提及的那樣,在減少儲蓄方面進展不力。
因此中國政府在提高匯率的同時還需要輔以提高居民收入、削減政府及公司儲蓄、減少國民為不時之需而儲蓄的必要性等措施。
削減對出口商的實際補貼,比如提供廉價貸款、低價用水和能源,亦有助于控制貿易順差。這樣提高國內成本會帶來實質匯率的提高,一些中國經濟學家認為這比名義升值更重要。
批評者則反擊稱,一旦通脹得以釋放將很難控制,而且這會對社會弱勢群體不利,有失公平。
**人民幣升值不會只是將中國的貿易順差轉給別國嗎?**
在錯綜復雜的全球供應鏈網絡中,中國是最後一環。有人認為,若人民幣升值導致工業品在中國的最後組裝成本過于高昂,那麼企業就會撤離中國,轉向成本較低的鄰國。
但是,像越南和印度這樣的國家,不僅基礎設施比中國差很多,而且也不像中國南方地區那樣供應商聚集、對制造商散發著強大的吸引力。
因此,出口企業在撤離中國這件事上會經過深思熟慮。除非他們能讓客戶接受利潤率下滑,這意味著人民幣升值會推高出口價格。
發達國家的消費者會成為最大的受害者,特別是低收入人群,因為他們已經習慣于依賴便宜的"中國制造"商品。
并且,美國這樣的發達國家既沒有產能、也不會愿意去重操生產T恤衫和拖鞋這樣的舊業。因此美國會開始從墨西哥等國進口商品。按照這種思路,美國的整體貿易逆差仍將十分龐大。
但是隨著時間推移,人民幣升值還是會帶來一些變化。
美元在1985年廣場協議之後開始貶值,的確慢慢地消除了美國的經常賬赤字。而人民幣升值實際上只是美元貶值的另一種說法而已。
如果跨國企業最終從中國撤走生產,那麼這些企業將生產移至哪些國家,這些國家的貿易順差就可能越膨越大,終于也會和現在的中國一樣,面臨本幣升值的壓力。
**中國會有何改變?孰贏孰輸?**
制造業者已然因應沿海地區成本的上升,而遷往勞力及投入成本較低的內陸。人民幣倘若升值,則將加速此一進程,連帶拉高中國中部及西部的生活水平,而這也是政府主要的發展目標之一。
匯率走強也會引發投資、勞力及其他資源抽離出口產業,轉向經濟中不可貿易的領域,特別是服務業,而這也是決策官員的另一個施政要項。
北京大學經濟學教授Michael Pettis表示,實際上,人民幣重估將導致財富的移轉,會出現明顯的贏家和輸家。
最大的"輸家"則為中國人民銀行,他表示,如果沒有算錯的話,人行持有約3兆(萬億)美元,以及等值的人民幣負債。
Pettis在他的部落格(博客)寫道,"誰會在人民幣重估中獲益?幾乎每個在中國消費到進口商品的民眾都會受惠,基本上意味著所有在中國的人民,除了純粹自給自足的農民以外。"
"人民幣升值將導致所有的進口物價隨之下跌,因此人民幣重估會拉高中國家庭當前及未來資產和收入的實際價值,進而提高中國家庭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