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受蠱惑陷傳銷泥潭:賭徒心態無法自拔
發布: 2010-02-04 09:24:22 作者: 謝慶裕 高巍 來源: 南方日報

每次行動過后,打傳辦的辦公室里總是蹲著一群稚氣未脫的青少年
前晚至昨日,根據手機定位情況,茂名市公安河東派出所、站前派出所開展傳銷窩點清查行動,共端掉分布在尚谷車村、嶺嘴村、華僑新村的窩點3個,查獲傳銷分子33人,其中解救17人,其中1名河南籍女孩張曉為來茂尋親家長的親屬。所有解救人員經移交茂名市打傳辦登記后,將送回家鄉。在前昨兩日抓獲的傳銷分子中,執法部門已經調查出6名頭目傳銷情節較為嚴重,已轉交公安部門進一步調查處理。
“當時都睡覺了,大家放松了警惕,也沒有人放哨。”前晚11時,張曉在睡夢中聽到一陣急切的敲門聲。開門后,河東派出所幾名民警隨即將10余名傳銷者控制并帶到派出所。
巧的是,昨日凌晨,張曉的父親張軍隨眾尋親家長在河西一帶蹲點,發現一個高瘦男孩董鵬正跟另一名傳銷分子交談,家長一行人跟上去,兩人警覺,董某立刻逃跑,另一名男子劉某則殿后假裝打電話。漆永走上去欲聽電話內容,對方質問后一拳打來。漆永手部受輕傷,一群家長隨即上前將劉某強行制服并扭送河東派出所。
據了解,董鵬是來茂尋親的一位家長的兒子,也是另一名失蹤孩子董玲的介紹人,董玲則是漆永的女兒漆泉的介紹人。這三位家長接聽孩子來電時,收到的幾個手機號碼都相同,因此很可能是在同一個窩點。但劉某一直不肯招認董鵬住處。
昨日早上,河東派出所。“主任叫我寫假名,免得讓人查到,出去就沒事,”張曉在派出所簽名時,怯于同事人數眾多,正準備照辦,但無意中看到尋親家長提供的幾張照片中有自己,她心頭一顫。這時,張曉的舅舅在外面大喊她的名字。她探出頭來,看見自己的舅舅和父親張軍。父女終于重逢。“難道理發帶來了好運?”來茂近一個月,張軍一直沒有女兒窩點的線索,剛理了一頭短發后,就得到喜出望外的消息。
張曉一個月前被工友以介紹好工作為名騙到茂名,隨后整天被困在房子里,沒收手機,難以脫身,絕望之下她屈服愿意“入行”。但由于家人一直沒有按要求付錢,張曉發展了一個下線,介紹了另一個工友進來,“才可以簽單入行”。
隨著陸續有孩子被找到,前昨兩日,江西南昌的家長熊某和湖北隨州的家長劉某相繼來茂名打傳辦報案,其中后者的女兒為研究生畢業,今年3月辭掉深圳4000多元月薪的工作來到茂名。
此外,前日獲救后不肯回去的謝娟,經過看錄像接受教育,以及家人一夜的勸說,終于回心轉意,隨表哥踏上歸途。(文中傳銷人員均為化名)
新聞縱深
這些小孩啊,不懂事,瞞著家人就從外地過來了”,翻開打傳辦涉嫌傳銷人員登記表,年齡一欄的數字在“16到25”之間擺動。每次行動過后,打傳辦的辦公室里總是蹲著一群稚氣未脫的青少年。
“為什么總是年輕的孩子被騙過來,還不肯離開?”連日來,這些謎團一直懸在尋親家長頭上,他們嘆息這些誤入歧途的青春緣何執迷不悟。
傳銷如何蠱惑孩子心?
選定“邀約”對象
“每逢國慶、春節等長假之后,來報案的外省家長就特別多。”一名打傳隊員告訴記者。這群年輕人為何而來?“給你介紹一個好工作”,“找你過來茂名玩幾天”,記者采訪陷入傳銷窩的孩子時,這些是最常聽到的句式。
昨日解救的失蹤孩子張曉,19歲,原來在東莞一家電子廠打工,“經常加班到晚上9時多,工資只有1000多元”。一個月前,一名前工友介紹她來茂名做辦公室文員,工資近2000元,還很輕松,她就南下了。
剛剛報案的江西家長劉某所述也頗有代表性。其女兒24歲,中國地質大學研究生畢業,本在深圳一外資公司工作,月薪四五千。“受金融危機影響,工資降了1000元,女兒不甘心,聽一個同學勸說辭工到茂名。”
……
在傳銷組織內部,通過電話把親朋好友騙來的這種方式,稱為“邀約”。
“為了保證組織的素質,并不是對所有人可以都邀約”,在多本傳銷培訓筆記上列明適合“邀約”的人:不安于現狀,有野心,想發財;懷才不遇,極力尋求機會的人;剛畢業的學生、打工仔……在所有可以“邀約”的人中,親人被作為最適合的人群。
“不安于現狀,有野心,想發財”、“極力尋求機會的人”,是許多初出茅廬學生的性格特性。于是同事、親戚、老鄉、同學,甚至男朋友,這些年輕人普遍的關系網,就成為傳銷者邀約的重要來源。
人身禁錮頻繁洗腦
在“邀約”的對象來到茂名后,傳銷分子便開始了他們所謂的“運作”過程:通過請客、陪玩等獲取對方信任后,將其帶去住處,以“借手機充電或打電話”等借口拿走新人的手機。
“一開始,他對我們很好的。”焦盈告訴記者,這也是她被禁錮多日但并不逃跑的原因。“后來我看一些培訓資料說,就是要一到那里,就讓你有家的感覺。然后再慢慢灌輸業務知識,洗腦。”
這時,一些級別較高的“主任”會對其進行“教育”:花10天時間來了解一下這個行業,并始終強調“了解并不等于參與”,還保證了解完后想走就走。但在10天過后,“主任”會問一些對方完全不懂的“行業知識”,回答不上來便被認為是“沒有認真了解”,就還要繼續“了解”。
按照多名曾深陷傳銷的女孩說法,給家里打電話前必須寫好“電話稿”,即跟對方講話的內容,甚至有人審核這些內容是否有紕漏并旁聽。
“我整天都呆在房間里,上個廁所,都有人跟蹤我。當時我也想逃走,但手機不讓我拿,又不讓我出門,我根本沒法逃出來。”當張曉開始意識到失去人身自由后,已“插翅難逃”。
清醒過來但深陷難退
記者隨打傳隊端點所見,傳銷窩點的寢室總是十幾人擠在一起“打地鋪”,廚房幾乎是一模一樣的景象:里面堆滿了一筐筐的青菜葉、土豆等,沒有肉,也幾乎看不到油鹽等佐料。
然而,就是這樣簡陋的環境也沒有讓許多傳銷年輕人清醒過來,“2年賺650萬”、“艱苦煉就一個老板”……對于許多涉世未深的孩子,天天有人向她腦袋重復這些東西,又沒法逃出來,“久而久之也迷糊了,”打傳隊員分析。
其后,“主任”、“經理”就要求業務員存6000元到1.5萬元到一個銀行卡里。“說卡是自己的,其實是別人保管”,謝娟說到,而且需要用卡里的3000元購買一套西服或一樣化妝品,這些就是所謂的產品。“這顯然是不劃算的,”焦盈說道,這時要想賺錢,只能發展人頭,D級別可以25%的提成、C級別30%,主任45%,經理75%……
傳銷者已經陷入了自己的發財夢,而堅持沒有存錢的孩子,傳銷分子就開始以向家人短信恐嚇、不交錢就不放人等脅迫方式斂財,這時洗腦后的“新人”自由受限,往往只能照辦。
無法自拔的賭徒心態
為何一旦深陷傳銷就無法自拔,謝娟執迷不悟時的一段陳詞頗有啟迪。
“家人辛苦找我,我很傷心,但我沒有做犯法的事,我沒有做錯事,我要賺錢證明自己。”謝娟說,她已經讓家人存了15000元在自己的卡里,這個卡被上級拿走了。“你賺到錢嗎?”她搖頭否認。“發展了3個人,她已經是D級(E級為最低),可以拿提成了,就不想退出”,焦盈告訴記者。
“她已經被洗腦了!”打傳隊員指出,“短暫的辛苦賺一輩子的錢”這些寫在培訓筆記中的“名言”,正是傳銷分子常常用于洗腦的謬論,“對于家境清貧、容易被外人看不起的農村孩子,在傳銷組織里點燃了他們的‘理想’,就很容易沉溺進去。要防止這種情況,平時家庭、學校的教育很重要”。
“不賺回那1.5萬,就覺得無面目見江東父老。”打傳隊員這樣剖析孩子的心態,甚至明知誤入歧途也要繼續。
“年輕人多爭強好勝,在傳銷時就像有賭徒心態。”苦苦勸說的家長連連搖頭。在幾批被帶回問話的傳銷分子中,記者都能認出幾張熟悉面孔,他們都是多次被捉放后繼續傳銷的農村青年。
為何陷入傳銷泥潭?
在獲救的年輕人中,記者也遇到不少不受傳銷分子蠱惑的例子。
“我在電視里看過介紹傳銷危害的節目,學校里也專門給我們上課講過。”禁錮多日的時候,焦盈一直沒有動搖自己的思想。來自福建的小蔡家境不錯,收入穩定,此前被同學“帶來茂名玩”,在窩點呆了一段時間,一直不為所動,“這里什么都不好,趕快回家。”
被數不清次抓獲后,廣西劉崇卻猶豫是否回家,他已經做傳銷一年了。“家在農村很窮,之前做木工錢也不多,這里交了1.5萬,現在還發展不到下線,沒錢賺,但天天有飯吃,也可以。”
對這兩種差別,華中師范大學心理學院鄭曉邊教授等專家認為,從心理學角度分析,一些年輕人甚至大學生陷入傳銷泥潭,間接反映了一些社會群體就業、經濟、生存壓力大。傳銷組織的“魔咒”滿足了一些人的心理需要,讓其覺得有成就感和自尊感。有關部門如能幫助一些弱勢群體及時減壓、解困,會有積極作用,也要向他們加強傳銷有害的教育宣傳。
武漢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尚重生副教授稱,義氣、缺乏社會經驗以及空虛是年輕人陷入傳銷泥潭的三大原因,“此外,就業、生存壓力也是一個重要的外部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