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分析傳銷人員如何被“洗腦”
發布: 2010-01-13 11:03:52 作者: 郭葉飛 來源: 浙江新聞網

他們是怎么被“洗腦”的?
傳銷透支了對人的信用
浙江大學政府管理系教授王詩宗
加入傳銷的心理
有點像“斯德哥爾摩癥候群”
幾乎,采訪中接觸的被抓的傳銷人員的心理,一開始都是正常的。
他們說,在電視報紙上都看到過有關傳銷的報道,覺得傳銷很可怕,一開始都是抱著敵對的態度的,后來慢慢轉變了對傳銷的態度。
董建設說,成了“二當家”后,開始讀心理學的書,對新來的人,注意察言觀色,做思想工作。
“這就是傳銷組織慣用的‘洗腦’手段”,浙江省公安廳經偵總隊總隊長黃寶坤說,“其實就是針對人的心理和人性弱點,逐個擊破”。
“我們發現,現在的傳銷組織手段越來越隱蔽,傳銷組織也并不都使用暴力,有時候也使用軟暴力和‘感化’等手段,讓你產生一種與以前聽說的不一樣的想法,思想逐漸轉化。”
“搞傳銷的人,其實是透支了對人的信用”,浙江六和律師事務所律師高振華說,一旦進入組織,謊言一個接著一個,所有的謊言,都是想為自己扳本。
對傳銷活動,除加大打擊外,個人需要更多的和正常的發展機會,民間資金和就業找到更好的出路,是取締傳銷的根本。
浙江警察學院偵查系副教授倪曉峰
在國際上有個詞叫“斯德哥爾摩癥候群”,核心觀念是“人性是可以被馴化的”。
“斯德哥爾摩癥候群”是說,有個綁匪在斯德哥爾摩銀行里綁了三女一男,跟警察周旋了160個小時。在這段時間里,這三女一男沒有被殺害,所以他們對犯罪分子持一種感激的態度,最后警察把他們解救出來,在法庭上他們都為綁匪們開脫,最后的結局是有個女人和綁匪結婚了。
傳銷采用的,其實也是一種馴化人的過程,抓住了一些人性弱點:像財富和被隔離。
傳銷針對的就是人性里的貪念,一夜暴富和出人頭地。而身處異鄉,處在孤立的境地,他所能聽到的、看到的、接觸到的都只是和傳銷有關的東西,而且所有的人和事都給你一個信息:傳銷是對的,你應該參與。用不了太長的時間,參與者就會產生動搖,漸漸懷疑自己最初的定論。
另外,他們會“特別關心”你,甚至晚上睡覺前還給你洗腳,給你端茶倒水,讓你覺得不好意思,不好意思拒絕別人。
然后,下一步就是群體暗示和從眾效應,利用群體效應打消參加者對安全與否的疑慮。獲得安全感是每個人的基本需求,無論我們做什么,我們都會有一個起碼的思考:這件事對不對,這樣做行不行,做了值不值,有沒有什么風險。但是,我們也會有這樣的生活經驗,當參加某個活動時,參加的人數越多,大家的熱情越高,就會越相信活動本身的可行性。
加上“榜樣”的效應,很快成為被成功洗腦的傳銷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