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舊,是一種享受
發布: 2009-10-11 16:36:21 作者: 琉璃的世界 來源: 互聯網

人總是自覺不自覺地懷舊。一件舊物,一部老電影,一本小人書都會讓思緒回到往日的歲月時光。我也是個時有懷舊的人,朋友們也見過我寫的一些懷舊文字,特別是人到中年以后,往日的點點滴滴時常涌上心頭,如電影畫面般出現在眼簾。
有些朋友認為,一個人開始懷舊了,說明這個人心態已老。我認為不一定。誰敢說人的一輩子沒有懷舊的一剎那?若是咬定他永遠記不起曾經的往事了,這人多半記憶方面有問題。
大多數人對未來只能憧憬,不可預測。比如,十多年前,我明知火車站廣場周圍的舊房有人要賣,頂多幾萬元搞定,偏偏不予理采,心想,住單位多好啊,水電房租加起來也就幾塊錢,掏幾萬買舊房,多笨!誰料如今那舊房換了新樓,沒幾十萬你別去打聽了。也有極少數人高瞻遠矚,料事如神,這些人就不一般了,畢竟少數。未來不可預見,但是我們的親歷,我們的經過,就算有些模糊,大致輪廊也還記得。
人的年歲越長,未來也就越短。所以就有了懷舊的本錢,所謂吃的鹽多,過的橋多,走過的路更長,這樣的人生經歷是一種寶貴的精神財富。因為過去是真實的,誠實的,它不像未來捉摸不定,還常常受騙。品味一些確定的感受,讓疲憊不堪的心靈得到些許安寧,這也許又是懷舊的一個原因。
懷舊多半是有選擇性的,也就是說心態好的人,大多留下美好的記憶;心態不好的人,記憶中灰色調就相對多些。我自己人至中年,經歷不少,細細算來,美好和輕松的記憶比重要大得很多。
懷舊也需要理智,才能顯示出懷舊的意義,從而對朋友,對單位,對社會有一種感恩的心態,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一個人過于沉湎于過去的美好時光,并以此否定現在,那是一種病態的懷舊,是不可取的。懷舊,應看成一種生活的過濾,保存美好的,健康的,積極向上的記憶;屏蔽那些傷感的,消極的,灰暗色調的記憶,那么,懷舊就是一種享受。
講兩則小故事,和大家一起懷舊。
大家都吃過豆腐,如今走進菜場,各式各樣的豆腐琳瑯滿目,隨心所欲買回家去。
記得我小的時候,豆腐僅次于肉,是憑票供應的,要去排隊才能買得著,去晚了就能空手而回,少不了父母的埋怨。于是就有了早上五六點鐘去豆腐社排隊買豆腐的經歷。那陣子都是同一單位子弟相約而行,拎著小盆,真是披星戴月了。因為沒睡夠,睡眼惺忪,一路上小伙伴們默不作聲,有的走著走著中又睡著了,小盆掉在地上“咣咣”地響,嚇了大伙一跳。現在想起來,還覺得幌如咋日。
看露天電影是那個年代的快樂之一,那張掛在空中的大幕布在腦海里是永遠也抹不去的記憶。
印象最深刻的是炳香哥帶我去一個叫“四七八”的中央企業看電影了,就是那部叫《多瑙河之波》的前羅馬尼亞電影。講的是羅馬尼亞解放前夕,******的地下工作者托瑪,為了從敵人手中搞到大批軍火,混進了囚犯隊,讓港務局挑選去當水手。船長來哈依是個富有愛國熱情的人,在托瑪的影響下,認清了斗爭的道路與托瑪共同除掉了船上押運軍火的德國兵,將載運的軍火送運給游擊隊。米哈依在戰斗中英勇地犧牲了,托瑪懷著沉痛的心情以必勝的信念走向新的戰斗。那個放電影的單位有十多公里遠,三人一輛自行車,記不起后座是誰了,我小只得坐前杠。去到時,放電影的廣場上已是人山人海了。為什么印象深刻呢?一是看電影的人太多,人山人海,頭次見這么多人看。二是是炳香哥一人帶仨,他蹬踏自行車急促的的喘息聲,一直回蕩在我的耳邊。三是來去我老坐前杠上,屁股痛了好幾天。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經歷,都會懷舊。很多時候,懷舊就是在復制快樂。
在共和國六十華誕即將到來之際,懷舊,是一種享受。
今日新聞頭條
我也說兩句
驗證碼: |